當期期刊

【Reading 新農閱事】水良伯的老農哲學 聽見植物的聲音

水良伯的老農哲學

聽見植物的聲音

資料提供/天下文化

自力勤學  永不放棄

自然淬鍊的農業專家

農業一向被認為是「看天吃飯」的行業。天候寒暑不對時、雨水太少或太多,導致作物收成差,農民認了;好不容易天時地利大豐收,結果生產過剩價格差,農民也認了;市場行情正好,收成前夕作物卻集體遭到蟲蝕染病,農民也只能認了。但有一位傳奇老農卻不肯乖乖認命,他,就是人稱「水良伯」、台中新社「黃河果園」的老農陳水良。

本書是一個新社瓜農對抗宿命、想從泥土中活出一片天的故事。透過老農一生和農作物相互滋養的故事,看到二戰後一個來自台灣新社的小農如何自我學習,開闢一畝小果園的的事蹟。水良伯多年前接受電視台採訪時,就倡言農業可以成為利多行業;小學都沒念畢業的他為了進修,自掏腰包聽遍全台灣五百場演講,到後來甚至能跟企業領袖同席侃侃而談;耗時七年自行摸索,種出當時台灣還很少人種得成的「日本網紋洋香瓜」,並以千元高價賣出。種種特立獨行的做法和成績,讓他獲得中華民國農學團體的「優秀農業基層人員獎」、農委會的「卓越培育獎」、「農村領航獎」、台中市「農業楷模」等獎項,並於二○一九年參加角逐台灣十大農業專家,較之許多博士級專家,毫不遜色。

忘卻歲月,與植物相依

一出生就在田埂邊滾爬,從邊玩邊學到被提名農業專家,他的字典裡沒有「認命」兩個字。他敢於下重本投資溫室,就是要克服天候的無常;勤學博聞,力求掌握市場的脈動;對植物洞悉入微,為的是對病蟲害防範於未然。他常常說,農業應該是利多行業,應該讓農民成為「好野人」(台語,「有錢人」),只有樂農的社會,才能夠守得住農村。

為了貼身採訪,作者跟著水良伯作息: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到果園菜圃,巡看作物今天「說」了什麼話。一般人覺得「植物無語」,但在水良伯眼中,植物特別誠實,溫度對不對、濕度足不足、土壤肥不肥,都可以從植物身上得到訊號,只怕農夫有看沒有懂。接著除草捕蟲、修枝引蔓,近午食飯歇息,等豔陽退炙。午後繼續牽藤引蔓,在黃昏前整理完畢,賦歸返家。全程光著腳丫,踩著泥巴,彷彿土肥土濕都可以透過腳底板直接讀取似的。人聆聽著植物,植物聆聽土地,土地聽著天,層層相倚,互相依存,然後植物長成,變成人的食物。在農村裡,會感覺時間是一種生命循環,而非敲鐘打卡的人造工事。

沒有走過的,是路, 走過的,才是人生。

人生七十正開始的水良伯, 

請你看見土地養出的勇氣、自然淬鍊出的謙卑。

 

在氣候劇烈變化的今天,全世界的農業都將面臨巨大的危機和挑戰,到底在當今社會中,農業還有沒有前途?在日新月異的高科技環繞下,小農經濟該何去何從?透過水良伯的心路歷程,實際進入一個老農的世界,了解農夫和植物共處的辛勞與歡欣,進而了解台灣這塊土地,一起關心台灣的農業發展和未來。

出版社:天下文化  口述:陳水良  採訪撰文:林子內  定價: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