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期刊

【People跨界推薦】漁旗圖案設計師 張淑雯

漁旗圖案設計師  張淑雯

為高雄漁港留歷史

台灣漁港多達200多處,少數還保留著深受日本文化影響、從四O年代沿襲至今的「大漁旗」漁業文化。山津塢團隊漁旗圖案設計師張淑雯說,時代巨輪持續向前,有多少行業在時移世易的過程中沒落甚至消失,有機會加入振興高雄漁旗文化的團隊,為留下高雄漁港珍貴的歷史、人物、記憶與技藝盡心力,於她而言意義非凡

踏進位於棧貳庫的山津塢,空間不大,滿室飄飛的彩色大小漁旗更顯絢麗吸睛。張淑雯表示,漁旗傳統源於日本,日本稱「大漁旗」、韓國稱「船旗」、台灣人則稱「滿儎旗」,船家為新漁船舉辦下水典禮時,會掛上旗幟繞行港區或近海一週,祝賀新船出航平安、豐收滿載;通訊不發達的年代,漁船回航時也會掛上大漁旗,好讓岸上守候的家人遠遠就能感受平安歸來的喜悅。

中山大學社會系團隊長期研究高雄在地文化發展,團隊成員李怡志有次在旗津田野調查中,發現了「大漁旗」這項特殊的漁業文化,沒多久,竟聽到手繪漁旗老師傅柯炳煌過世的消息。張淑雯嘆道:「我們當下有非常強烈的迫切感和使命感,大漁旗技藝文化保存的腳步必須加快,和老天搶時間。」

漁旗印染文化復興運動

團隊分工合作,李怡志負責田野訪談、文史調查,張淑雯負責研究漁旗製作、圖騰設計。曾到宜蘭南方澳漁港參訪,回到五甲又找到高雄印染行長期為漁船寫畫船名、漁旗的吳明昌師傅傳授手寫字體知識與技巧。接著啟動「萬人畫漁旗」計劃,學習漁旗網版印刷推廣,以及漁旗主要色染料—米糊防染的實驗開發等,很多本地老師傅原認為漁旗製作者是一介「做粗工的」,看到有年輕人視為文化瑰寶而努力學習,「血都熱起來了!」更願意傾囊相授。

「更感動的,其實是受教的我們。」張淑雯說,以前高雄常被戲稱是「文化沙漠」,其實這塊土地隱藏著許多連高雄人自己也不知道的珍貴文化,漁旗就是其中之一。曾是「北漂族」的她坦言,比起她十年前離家時,高雄變得更好了:「廣闊、多元、包容,是個適合創業、生活、實踐夢想的活力大城。」

剛拿下「小名浜國際大漁旗藝術比賽」最優秀賞的她,矢言要為漁旗爭取文化資產保存,要結合民間與官方的力量,讓古老的漁旗文化在這座遍佈漁港的現代城市,恆久流傳。

Profile 張淑雯

70年次,台北醫學大學護理系畢,畢業後在北部擔任研究收案、協助建置國家型生物資料庫等工作,10年前回高雄,於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系助理,負責執行教育部「USR-C 城市是一座共事館」計畫,加入山津塢團隊後,擔任漁旗圖案設計師,深入投入社區發展與社會實踐。2020年榮獲日本福島縣「小名浜國際大漁旗藝術比賽」最優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