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期刊

【新農閱事 Reading】小農的力量,用吃改變世界!

《巷仔口的農藝復興》——社區協力農業,開創以農為本的美好生活

出版社:果力文化

作者:蔡培慧、台灣農村陣線、香港社區夥伴等

定價:380元

 

社區協力農業,是一股世界性的風潮,鼓勵食物的生產者、消費者攜手建立「在地的食物夥伴關係」,兩方共享豐收、共擔風險、相互提攜,其基本精神,就在於「合作找幸福」,解決食安問題,打造健康的食物生態系!

 

資料提供|果力文化 

 

食安的風暴不斷,迫使我們開始正視食物的生產過程,那也是我們在餐桌上不敢面對的真相,單一作物的大規模耕種,是農企業追求最大利潤的生產方式,土地透支使用率,造成生態失衡,美麗的蔬果外衣,參雜了許多的農藥化肥等等,同時也被我們大口的吃進體內,這樣的循環有解嗎?或許社區協力農業提供了一個正面思考與實踐的啟發。

餐桌上的革命

社區協力農業發揮「提攜」的精神,從「社群」這樣的小單位展開改變,用食物重新連結生產端與消費端、連結人與土地的感情;只要捲起袖子、親近農田、好好務農、好好吃飯,我們每天的飲食選擇,就可以深刻地改變生活、生存、生態與生命;消費者也能以「共同購買」集結有共識的消費力,支持小農生產體系、建構自給自足的微型經濟,成就共好的社會。

本書中介紹台灣已經發展出七種社區協力農業的模式,包括穀東預購、社區訂購一籃菜、消費者共同購買、托兒所使用在地食材等等,消費者可以揪合購、認穀、加入消費合作社,甚至可以親自試試到農村幫農援農、共耕同食。

桃源區「米如呼」香梅

順著南橫沿著六龜、寶來而上,勤和(布農語稱「米如呼」)部落二十多戶,緊鄰荖農溪畔,是僅次南投信義的梅子產地,勤和族人多以務農為業,以春梅夏桃李、冬收生薑、間作蔬菜,輪轉四季。其中「米如呼工坊」是婦女們在莫拉克風災後成立的小型加工坊,支持部落轉型無毒種植、發展加工,創造在地經濟,二○一○年三月正值青梅採收季,工坊團隊密集加班,從採收過程、梅果殺青、糖水調配等基礎一一學起,透過台灣農村陣線、浩然基金會的推廣,部落親友的口碑,加上媒體的曝光,第一批加工品獲得不少好評,累積了一些客群。

部落媽媽五年來努力的成果,具體顯示在問訂上升的固定客源,大部分是透過電話下單,而非網路訂購,這樣的好處是多了與消費者互動的機會,多瞭解到消費者對產品的想法與心得,其中對於梅精這項產品,特別讚不絕口,強調是全家保健身體的聖品……由於他們的熱情的支持,也成為工坊媽媽堅持的最大動力來源。

近年工坊也開始與各地認同友善小農理念的店家合作產品上架,如主婦聯盟合作社、美濃的野上野下、台灣好基金會、咖啡家等等,讓產品有更多的亮相機會。消費可以改變世界,大家的購買支持是米如呼部落在重建過程最佳的動力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