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台灣栽培面積最廣的作物,高雄總種植面積雖不及其他縣市,但農業局、農改場、農會與農民另闢蹊徑,改走培育特色稻種、提升品質、發展有機栽培與食農教育路線,產出Q、香、甜的高雄米,照樣驚艷全世界!
稻米是全球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總產量僅次於玉米,平均三個人之中,就有兩個人是吃米長大的。台灣氣候溫暖潮濕,宜於稻作,稻米一直是最重要的經濟作物,做法吃法千變萬化:清晨宵夜暖心暖胃的白粥米漿飯糰,午晚餐主角的白飯油飯炒米粉、午茶時間解饞止餓的碗粿麻糬草仔粿,冷熱皆宜的粉條湯圓米苔目,過年必吃的發糕年糕蘿蔔糕,拜拜用的米糕鳳片糕紅龜粿,料理用的米酒米醋米麴⋯⋯從正餐、點心到佐料,從節慶佳餚到祭祀供品,米是很多台灣人「一天都不能少」的身心靈食糧,米的豐收,象徵了台灣農村生活的勤奮、安定與希望。
季節限定 水稻田變花海
高雄好米濟濟,除了兩大米倉的美濃「美農米」、大寮「147好米沒話說」之外,杉林區也創立自有品牌「杉農米」,壯大了高雄米的陣容。為恢復地力,水稻田常與其他作物輪作,四時上演著迷人的拾穗風情畫:夏秋稻作期間,南風牽引稻浪如搖,小田微雨稻苗香;冬末春初換成綠肥作物向日葵、波斯菊、太陽麻登場,「農田變花海」已是季節限定的熱門賞花季,手腳稍快的農家嘖則已早早插上秧苗,春風吹綠滿田秧。看著飽滿的稻穗,吃著香Q黏糯的米飯,會看到農夫們如何用汗水種出顆顆晶瑩剔透的良質米,進而改寫了高雄農業的人文風貌與產業價值。
稻米的栽種約在西元前八千年起源於中國珠江流域一帶,台灣十七世紀初出現稻作栽培的紀錄,早期吃的是俗稱「秈米」的在來米,適合做粿、做米粉,煮成飯卻是口感偏硬、黏性不佳、香氣也不足。日治時期,習慣了軟Q日本米口感的駐台日本人吃不慣,便設法改良,研發新種的蓬萊米又香又Q極受歡迎,取代了在來米,成為台灣人最愛的日常食米。
獅子頭圳VS.大寮圳 孕育稻穀之鄉
稻米是唯一種子可以在水中發芽及植株耐淹水的糧食作物,水源是水稻田耕作的根本,各國都發展水利設施來因應。高雄最大產稻區美濃境內河川不多,雖然水源不足,但客家先民依然發揮硬頸精神,在龍莊水圳、中圳埤(今美濃湖)周邊種植水稻,直到日治時期自高屏溪流域荖濃溪水興築竹仔門發電所,運用發電餘水設置總長五十五公里獅子頭圳,農業用水穩定供給,農家引圳水入田插秧、灌溉,粗放看天田從此變身沃野良田。產量第二的大寮則受惠於清領時期闢建的曹公圳,五大圳道之一的大寮圳從昭和七年(一九三一年)灌溉全區農田,日治時期灌溉面積近兩千公頃,三分之二面積都拿來種水稻,開啓了大寮栽種稻作的黃金歲月。
早年菸葉時代,美濃平原兩季稻一季菸,一年三穫,為美濃農民帶來超過一甲子優渥穩定的經濟收入。八O年代,貿易全球化衝擊國產菸市場,二O一七年,政府實施離菸政策,美濃區農會把釋放出來的兩千多公頃菸田轉作橙蜜香番茄、白玉蘿蔔等裡作作物,水稻更縮減為一期,為的是讓水稻田涵養水源土壤,與數百位農民契作,單一種植以高雄145號為母本、台農74號為父本雜交的高雄147米,這個極富芋頭香氣的香米代表美濃二〇〇四年參加首屆全國稻米品質競賽拿下全國第二名,從此成為美濃農民的田間寶貝,當全國稻農都在為國人食米量下降憂心忡忡時,美濃產的高雄147卻往往一上架就被搶購一空,二O二一年勇奪「食品界米其林」比利時《國際風味暨品質評鑑》3顆星最高榮譽,還榮獲日本「米.食味分析鑑定競賽」金賞,被媒體譽為「史上最強地產地消」的超級稻米明星。
粄條+菸葉飯 客家米食之必要
在稻穀冠軍產地美濃,無論路邊攤還是大小餐館都各有粄條料理,就是要有這一味,客家米製美食才算齊全,輕巧薄透的米粄口感Q彈、勁道扎實傳統經典口味的撒滿店家自製的油蔥再佐以水蓮、地瓜葉、黑白切等配菜,豐盛香噴,百吃不膩;現在還有餐廳推出奶香濃郁的西式白醬粄條,潮感十足很能吸引年輕世代。
去年農會與在地餐廳合作推出的菸葉飯更具特色。早期美濃的菸農農忙缺工時,會以「交工」的方式,鄰里親友互相耕作或趕工採收,主人家都會請吃一頓「生臊(豐盛)誒」酬謝,就叫做菸葉飯。這稱得上是「稻田餐桌」的風潮始祖之一。田埂、圳溝邊、大樹下,一群人席地圍坐開吃,一人一個碗、一雙筷,盛飯挾菜、舀碗熱湯自己來,一顆飯粒不剩,是珍惜食物、回報主人盛情的做人禮數;眾人協力割取一方菸田、共享一桌飯菜,不僅是台灣農村社群互助合作的重要連結,也形成獨樹一格的飲食況味。
吃米買米一站購足
菸葉飯通常由主人家的女眷在家料理,完成後再挑著扁擔或用車送到田裡。菜色內容因時因地而異,通常是時令蔬菜、醃菜再加上自家飼養的鴨鵝、豬肉加料。主人家為了展現慷慨,這一餐菜色往往精銳盡出:主菜的焢肉、紅燒肉、糖醋魚、白斬土雞、滷豬腳、乾煎虱目魚,配菜的滷蛋、滷筍絲、花生炒丁香、菜脯蛋、炒青菜,加上冬瓜排骨湯或竹筍雞湯,飯後還有時令水果,營養滿點、鹹香開胃,教人能一口氣扒上好幾碗白飯。現代版的菸葉飯菜色之豐不遑多讓:梅干扣肉、九層塔煎蛋、高麗菜乾、大香腸切片、醃蘿蔔、野蓮或福菜輪替、高雄147白米飯或薑黃、、-飯,飯後附上糖水米苔目,能多人共食也能製成把飯菜「打」成一大碗,客家人稱之為「飯篼」,連挾菜配飯的時間都省了。
永安老街啖糕堂的米麵包和美濃農會未來超市的米鬆餅,將米滋味用烘焙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前者用高雄147號米為基底素材,研發出將近二十款令人驚艷的147米麵包、米蛋糕、米餅乾,讓人好生驚訝:米麵包怎麼有辦法比小麥麵包更蓬鬆柔軟、咬感Q彈!不只米,幾乎每款麵包也都有在地食材的身影:野蓮味噌、美濃紅豆、澄蜜香番茄、桑椹奶酥、南瓜起司、芋頭乳酪⋯⋯搭配高雄147米香綠茶,就是一段滿滿「美濃味」的幸福午茶時光。農會米鬆餅除了搭配蜂蜜、時令水果、抹茶麻糬、藍莓豆漿冰淇淋等甜品口味之外,還能搭配美濃蔥頭酥,鹹甜酥軟,實在好好味。如意猶未盡,超市還有米餅、米穀粉、米漢堡⋯⋯創意滿點,要你吃米買米一站購足。
一樣米飼百代人
稻米產量分居高雄第二、三的大寮、橋頭,主力聚焦於包裝生米,米製品、米食發展相對單一,大寮以紅豆飯,橋頭則以老街兩家獲得米其林必比登推薦的三代米糕、肉燥飯著稱。皮、肉、油完全融合得柔嫩黏稠,滿滿澆淋在熱白飯上晶瑩油潤,噴香撲鼻,肥肉丁膠質濃郁,有微微焦香,吃進嘴裡不覺肥膩,直想著下次還要再來。
在橋頭吃飽喝足,搭上捷運能順路到橋頭糖廠吃冰吃包子解饞,橋頭火車站捷運站1號出口的昱禾樂生態有機農場也值得走逛。農場位於高雄捷運橋頭火車站正下方,巨大高聳的站體可以擋住豔陽直射的高溫和颱風暴烈的風雨,營造了適合作物生長的半日照安全環境,型農潘秀玲和先生在這裡有機種植芭樂、馬鈴薯、萵苣、絲瓜、水果玉米、草莓及稻米,她將紅、黑、白、糙米、胚芽米組成「禾樂五穀米」,色彩繽紛、營養多元,為農場創造更豐富多樣的作物風景,規劃設計更多好玩的食農活動,讓大家一起來體驗。
一樣米飼百代人,可惜現在很多人卻是吃麵食比吃飯多,不由讓人為台灣傑出的米製美食真心叫屈。來高雄別忘了好好吃頓飯,讓熟悉溫暖的在地米香,喚醒你千絲萬縷的味蕾記憶吧!
Info
美濃區農會未來超市 高雄市美濃區雙峰街1-17號 07-681-5001
阿城粄條 高雄市美濃區中山路二段412號 07-681-7370(週三、四公休)
老牌福安粄條 高雄市美濃區中山路二段428號 07-681-1676
帕蒂斯藝饗家 高雄市美濃區福安街43號 07-681-1268(週一、二公休,菸葉飯接受20人以上團體預約)
啖糕堂 高雄市美濃區永安路 07-681-9764(週一、四公休)
昱禾樂生態有機農場 高雄橋頭捷運R23站1號出口 0928-155-056
黃家肉燥飯 高雄市橋頭區橋南路106號 07-612-3253(週一公休)
廖記米糕 高雄市橋頭區橋南路119號 07-612-8319(週二公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