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期刊

當期期刊
11849次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滿意棗農場 曾科穎、曾季婷

吉時從農終不悔

我在空調公司擔任主管六年,東奔西跑,很符合我不受拘束的個性,所以當老爸找我回來時,著實猶豫了一陣子,後來被「青年農民百萬薪」的遠景打動,毅然決定回來當棗農。以前不知田間作物疾苦,覺得水果就是要脆、就是要甜,輪到自己種才知道粒粒皆辛苦。這是一個家人可以共同參與的事業,更是一個敦促自己加倍加速成長的學習過程,唯有把腳下的作物種好種滿,才有餘裕展望未來的瑰麗彩虹!

曾科穎、曾季婷手拿棗子合照
回來務農前,我不知道國內的蜜棗品種和種植技術原來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論滋味、口感,連原產地東南亞國家都難以匹敵;也是回來後才知道,每顆蜜棗的生長狀況、每個階段變化都不一樣。我們農場分布在美濃和屏東里港兩地,分別種植採收期較短的雪麗,以及年後收成的珍蜜品種。珍蜜蜜棗果型碩大,外觀像顆小青蘋果,果皮薄、果肉細緻多汁,又稱爆漿蜜棗,賣相很好,最大缺點是怕雨水又怕寒流,因此我打造智能環控蜜棗溫室,建置監控系統來控制溫室的溫濕度及光照度,架設雨遮帆布防止雨水滲漏造成裂果,種出來的珍蜜果皮光滑圓潤,良果率提高一倍,噴藥省水省肥方面的效率提升四倍,採收期還可以從一月延長到四月中旬,比別人多出半個月以上。

當自己的老闆
清晨剛從樹上採下八、九分熟的蜜棗就像剛從冰箱拿出來一樣,果皮潮濕,但其實果實內部還殘存田間熱,在露天環境下放到中午一定過熟,果皮反黏糖分釋出,果實就不甜了。因此我為蜜棗打造專屬冷氣房,採下來立刻送進攝氏十八度的低溫空間除濕、去除田間熱,也怕吹過頭導致果實變乾,所以還要用加濕器適度調節,讓出品的蜜棗每顆都油綠亮澤,果皮細緻吹彈可破。

 

我每年砍掉樹枝當作有機肥,用魚精、海草精、糖蜜調配下肥配方,顆粒肥、氮肥更是隨時視情況隨時調整用量,努力守護蜜棗們成長到最後一天都要健康可愛。我閒不住,趁夏季空檔還種些檸檬,增加收益也提升地力。有時會懷念以前趴趴走多自由,現在待在農場哪也去不了,但我也明白,上班是為公司出任務,從農是為自己打拚,當人家一輩子的員工,不如回來當自己的老闆;與作物、土地同在一起的感覺,比什麼都踏實自在!

型農私房料理-蜜棗烏魚子
蜜棗糖分是從上往下的,用拇指和食指分別拿著蜜棗的蒂頭和尾部「橫著吃」,才是吃到最均衡水分、糖分的吃法;用這種方式切片夾烏魚子,也比傳統切法口感更脆甜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