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期刊

【Travel 高雄小旅行】那瑪夏民生休閒農業區 螢火蟲之國

那瑪夏民生休閒農業區

螢火蟲之國

楠梓仙溪從玉山群峰發源,向南奔流,湍急冷冽的溪流中甚至沒有魚,一直流到那瑪夏,被中央山脈、玉山山脈擋住東北季風的寒冽,這片隱世仙境才成為野生動物避寒與人們耕作的棲息之所。春季滿山點點青梅、水蜜桃,夏季螢火蟲大軍噴發,欣欣然迎來了一年中最豐盛的旅行季節。

揮別港都工業城及平原休區的印象,沿著台廿九線甲仙端入山,楠梓仙溪一路相伴隨行,過了小林村紀念公園,那瑪夏,就不遠了。崇山峻嶺間嵐霧縹緲、奔流不絕的巨溪、祖靈神話的美麗圖騰、部落歌謠的記憶傳唱,沒有平疇綠野、工廠樓房,二O二二年才有便利商店進駐,是深山高雄純樸的模樣。

族裔多元的山中聯合國

那瑪夏是高雄市唯一與嘉義縣、台南市毗鄰的行政區,與桃源區並列高雄市「最遙遠的原民區」。原稱「三民鄉」,政治宣導意味十足,十五年前正名為那瑪夏(Namasia),是全國第一個正名的原住民鄉;區內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個部落也恢復舊名:南沙魯(Nangisalu)、瑪雅(Maya)、達卡努瓦(Taknaua)。

十七世紀,當時的荷蘭殖民政府進行人口調查,已有百人左右的卡那卡那富(Kanakanavu)族人沿著楠梓仙溪畔的眾多河階台地散居,以狩獵為生,是目前文獻記錄中最早世居於此的族群,與桃源的拉阿魯哇族(Hla'alua)雖然與阿里山鄒族完全無法以族語溝通,歷史、傳說、祭典儀式、圖騰也完全不同,但從日治時期就被歸類為「南鄒族」,直到二O一四年才被認定各為獨立族群,拉阿魯哇族為第十五族,卡那卡那富族為第十六族。

那瑪夏人口最多的卻是布農(Bunun)族。日治時期為分散布農族剽悍的抗日行動,將桃源區布農族強制遷居到那瑪夏,逐漸取代卡那卡那富人,為那瑪夏為數最多的族群,後期還有排灣族、鄒族、客家人、福佬、外籍新移民陸續遷入,僅三千人的遼闊行政區,共構成一處族裔多元的山中小小聯合國。

火金姑經濟 那瑪夏之春

那瑪夏民生休閒農業區以達卡努瓦部落為核心區域。地處廿九線公路起點,範圍從部落延伸到楠梓仙溪上游與塔布鐵開溪交匯處,除了一兩個鐵皮搭建的簡易工寮以及賣烤肉野菜的小吃部之外,此去再無人煙。田裡種龍鬚菜的農民遙指山頭:「再進去只有山豬,沒有路囉!」

微涼季風加上楠梓仙溪的豐沛水氣,孕育出眾多作物的適種條件。冬春的生薑、芋頭、梅子,夏季有紅肉李、金煌芒果、桂竹筍,秋天是玉米、野生愛玉子的採收季,春季此刻,幾乎家家戶戶都醃漬脆梅、紫蘇梅、梅醋、梅露,一罈一罈,酸香甘甜。山間清淨涼爽、濕氣飽滿,也吸引對環境極其挑剔的螢火蟲來駐點。

全台有六十多種螢火蟲,那瑪夏有十五種,第一批螢火蟲三月就現身報到,是台灣生態時序上最早出現螢火蟲的賞螢秘境,除了數量最多的「賞螢主力」黑翅螢之外,還有紅胸黑翅螢、山窗螢、大端黑螢,少見的孥螢、紅胸窗螢也有發現紀錄。天色將暗未暗,螢光最美,火金姑大軍如天墜流星,沿著山稜、森林、草間飛出流竄,行走其間彷彿山間銀河,超夢幻。居民很自豪:「以前傍晚放學回家,都是抓螢火蟲當路燈的!」

不用藥 少用燈 讓螢火蟲找到回家的路

賞螢遊客湧入創造亮眼的「火金姑經濟」,原本只有蟲鳴鳥叫的深山林內,嘈雜擁擠得像夜市,南沙魯部落的南沙魯文化紀念公園、瑪雅部落的民權國小、達卡努瓦部落的日本神社遺址,無處不是賞螢好去處。為保護生態不受衝擊,那瑪夏數年前規劃七條賞螢步道,實行購票制,落實遊客總量管制,限縮足跡,二O二一年減為三條,並視螢況隨時調整開放範圍。「樟樹林公園賞螢步道」有樟樹群環抱,步道坡度平緩,適合大小朋友;「拉比尼亞賞螢步道」看的是溪谷間的螢火蟲,鋪設水泥路的步道坡度平緩,適合推車及一般民眾;「達卡努瓦賞螢步道」位於野生愛玉田,有較大的地形高低落差,適合身手矯健者來一睹田野間的螢火燈光秀。

乾旱、酷熱以及人為的農耕、光害、化肥、除草劑、殺菌劑等都是螢火蟲殺手,那瑪夏人漸漸發現,採用有機農法或友善土地、減少翻耕,農業與螢火蟲共存並非不可能。「因此有愈來愈多農民不用藥、減少燈照,把光留給螢火蟲。有的則是改種龍鬚菜。」那瑪夏民生休閒農業區主委盧林秀英指出,龍鬚菜不用農藥也能長得很好,因為不耐旱,得經常噴灑山泉讓它們保持活力,在逐漸回暖的春末,正好提供螢火蟲們出動覓食覓偶最喜愛的溫暖潮濕環境,每到螢火蟲大發生季,全區都是彷彿遍地碎鑽的「星星菜園」,形塑出那瑪夏有別於其他休區、超強的景觀特色。

玉打山下的農作與飲食風景

高一三四線青山巷是通往觀日勝地玉打山的必經之路,地屬林務局那瑪夏區廿六林班地,隔著楠梓仙溪,就是嘉義縣阿里山鄉廿四林班地,這條路颱風豪雨期間經常坍方,居民只能透過狹隘的拉比尼亞露營區產業道路進出工作及運輸農產品。即便在這樣的坎坷山路上,依然有兩家兩代人堅持種著茶葉、咖啡,在深山裡也不放棄耕作的希望。

很多人愛喝茶,卻不知高雄那瑪夏有個近四十年歷史的高山茶區,一九八七年,世居青山社區的農民詹德龍引進高山茶栽種,全盛時期全區有十家製茶工廠,莫拉克風災重創農地,茶農紛紛退出,青山茶業、僑香咖啡是碩果僅存的幾家。詹宗翰二OO八退伍回到那瑪夏,陪著做茶近四十年的父親揉茶,除了青心烏龍與金萱茶,也製作小葉種紅茶。他認為,那瑪夏茶區平均海拔一千公尺,雖不比一般高山茶高,但茶菁的日光萎凋相對充足,更能提升茶葉韻味香氣,茶廠還多了一道團揉工序,茶葉經過擠壓解塊、團揉八小時,製出呈半球團狀的茶葉,風味厚度更沈穩扎實。

僑香咖啡原是茶園,偶然在玉打山上發現一棵六十年的阿拉比卡咖啡樹,彩豆烘焙後發現咖啡香醇濃郁、不澀回甘,決定擴大栽種。二代的許帛霖愛咖啡,回故鄉承接咖啡園,於他而言是人生的必然。堅持有機施肥,以友善自然模式管理咖啡園,以手工嚴選淘汰瑕疵豆,脫皮取仁,再經過七天日晒階段,再進行脫殼與銀皮脫除,工序繁瑣。十多年來,滿頭青絲已成白髮,他笑了起來:「務農操勞,也使人加速成長!」

莫拉克災後以烘焙重生的,六龜竹林休區有「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那瑪夏民生休區有「深山裡的麵包店」。位於達卡努瓦部落「To'onna tamu」,意指「有老人的地方」,四周是「Usuru」(女人的田地),小米剛種下,周圍有龍鬚菜、刺蔥、南瓜、薑黃、紅藜、玫瑰、香蕉和芋頭、生薑和香草,用來烘烤龍鬚菜乳酪吐司、龍鬚菜蔓越莓貝果、薑黃乳酪貝果、玫瑰核桃貝果、南瓜亞麻籽吐司、刺蔥培根吐司⋯⋯「絕對貫徹『食當季,吃在地』的精神。」創辦人林江梅英笑說:「什麼是那瑪夏土地的真風味?吃麵包最知道!」

回望原民歷史的「橋梁之路」

回程需沿著台廿九線原路離開那瑪夏,抵達甲仙之前的路段,是一條由多達十座橋梁連接起來的「橋之道」,特別迤邐彎繞。二OO九年,莫拉克風災暴雨沖毀了南台灣五十五座橋梁、六百公里道路,連結小林村五里埔社區與那瑪夏達卡努瓦部落間沿山腰而建的交通路廊全部中斷,歷經多次搶修重建,為避免再遭沖毀,多處路段沿著河谷鋪設,遇河以高架鐵橋取代,讓公路得以穿山越嶺、飛谷過河,形成台廿九線橋梁特別多的奇特景象。

更特別的是,每座橋均以原住民族語為名,饒富自然地形特徵及文化意涵,例如那斯拉拿橋(Naslana)意指望著東北方兩座聖山,發願一定會再來;阿力吾艾橋(Alinguai)指很多獵物棲息的凹地小獵場;嗡嗡橋(Ungung)指有回音又神祕的大峽谷;都朴魯安橋(Tupuzuan)是呼喊並等待家人返家之地點;安哈娜橋 (Anhana)指一整片紅色葉子的森林;哈麗奧爾橋(Haliv-aul)為當地里民稱呼該橋的名稱,因該溪於旱季時常乾枯無水之意;那都魯扎橋(Natuluza)物產豐饒繁延族人之地,為古時大聚落所在地。

休區、部落需要正名,橋梁也是,走過原住民族漫長失聲的道路,進入族群覺醒,「正名」於原住民族的意義,如此不凡。一如排灣族詩人莫那能在《恢復我們的姓名》詩中的呼喚:「如果有一天,我們拒絕在歷史裡流浪,請先記下我們的神話與傳統,如果有一天,我們要停止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請先恢復我們的姓名與尊嚴。」

 
Info
那瑪夏賞螢季 07-670-1001
僑香咖啡 高雄市那瑪夏區達卡努瓦里青山巷30號 0937-355-210
青山茶業 高雄市那瑪夏區達卡努瓦里青山巷10號0932-981-546
深山裡的麵包店  高雄市那瑪夏區達卡努瓦里秀嶺巷196號  07-6701161、0912-308-230(週五、六、日營業,需預訂)
那瑪夏Lu-Mah民宿  高雄市那瑪夏區鞍山巷74號 0906-115-059(需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