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期刊

【跨界推薦 People】尋找城市故事的人 文史紀錄者&策展人 陳坤毅

 

找回心中的「地方感」

文史紀錄者&策展人  陳坤毅

陳坤毅從小就喜歡騎著單車,在有山有海有巷弄有聚落的高雄四處探索。在大家都忙著升學的高三,他卻忙著為面臨拆除危機的內埔李氏老宅奔走。

 「陳坤毅」的標題關鍵字很多,包括「作者」、「最年輕策展人」、「高雄建築」、「老屋」、「文史記錄」、「上下游公民寫手」、「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等。二十幾歲、剛從研究所畢業的大男孩,卻彷彿與高雄這個城市相處了數百年。他堅持在城市裡尋找、訴說、保護故事;透過出書、擔任文史保存團體的理事、專欄撰寫、講座、導覽、策展等方式,要為地方人找回心中的歸屬感與「地方感」。

從歷史尋找文化脈絡

  升大學前的假期,他在哈瑪星藝廊工作,進行老屋文史調查,也舉辦街區導覽。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如何記錄城市,他開設城市在地書寫課程,舉辦講座。最近剛完成六龜高中講座,對學生說的是「找回自己的地方感」,從舊地名推敲前人文化脈絡,從老屋樣貌窺見族群生活習慣,尋找過去就是一種拼湊碎片的過程,對於邏輯、表達、溝通等能力都是很好的訓練,他認為,如果對自己生長的地方一無所知,侈談有能力去認識其他事物。
 

飲食裡的時光隧道

  飲食是生活軌跡的呈現,他一向充滿好奇。例如高雄在日治時代有哪些料亭料理?老戲院前販售的「泡桃」(醃漬桃子)是什麼滋味?他在「一九三一年高雄港勢展覽會」的老照片中,發現以前的內惟多埤塘,曾經盛產芋頭、菱角、落花生,芋頭的美味甚至有「欲吃內惟芋,不走內惟路」的俗諺(想吃內惟芋頭,但內惟的道路實在泥濘難行)。日治時期的旗山曾生產過咖啡;鼓山路當年因有台泥工廠與鐵工廠,工人常在炎熱氣候裡勞動,想喝止飢的豆漿又想喝消暑的紅茶,因此在地的岩仔市場涼水攤就結合兩者,發明了豆漿紅茶。

「這塊土地從古至今,有那麼多不同文化的交會,飲食,就是一種判讀地方歷史的方式。」長時間沉浸於老建築殘跡、老照片、老報紙等事物,陳坤毅認為「對過去的憧憬,是促使現在進步的動力。」這位年輕的城市記錄人,還要一直挖掘並分享他所看見的城市故事。

 
Profile
陳坤毅
高雄內惟人,為澎湖移民後代,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現為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從小就關注高雄的一景一物,持續努力記錄這塊土地上面臨消逝的記憶,並捍衛著在地的歷史文化。著有《建構繁榮城市的巧手-蕭佛助的建築物語》、《藝之鑿鑿—木雕國寶葉經義》等書,現為《薰風》季刊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