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期刊

【跨界推薦 People】用物產幫土地說故事 《旬味》主編 廖于瑋

用物產幫土地說故事

《旬味》主編 廖于瑋

  擁有多年社區營造經驗,編採過多本雜誌的廖于瑋常是各大講座、論壇的座上賓,描述食材產地、社區文化、地方民情等議題時,總是洋溢著滿滿熱力:「我對於如何參與社區、參與政策、參與土地,很有興趣。」這興趣伴隨著巨大的熱情,讓她一路走過二十年,始終如一。
 
發行《透南風》 為地方發聲
 
  廖于瑋高中唸的是財金類的技職學校卻討厭數字。一天,導師發下一張白紙,要大家思考畢業後的志向與「十年後會是怎樣的人」,考量半晌的她寫下「中興大學森林系」,這小小紙片像個開關,開啟了她日後與土地緊密連結的道路。後來沒上森林系,而是到了同樣與土地有關聯的土地資源系,畢業後更以榜首之姿考上東華大學環境政策所,人生方向更加確定。
 
  寫碩士論文時,她以宜蘭無尾港水鳥環境保育區為主題,在田野調查中,研究民眾參與政策與環保政策的方式。畢業後進了台灣社區重建協會,從災區重建做起,接觸過的社區營造案例不計其數,足跡遍布全台。民國一百年縣市合併時,她在台南協助社區營造,看到了許多社區對於合併的焦慮,於是與深具默契的夥伴余嘉榮、姜玫如一同成立透南風工作室,發行《透南風》雜誌,成為南部極具代表性的發聲管道。
 
 
踏遍高雄追食材、追文化
 

  今年接下以節氣為主題、今年開始發行的高雄市農業局刊物《旬味》,其實並非她與高雄的第一次接觸。姨婆住高雄,常常帶著幼時的她坐火車回高雄,姨婆常說:「看到大煙囪,就知道高雄到了。」成了她最初也最深刻的港都印象。去年受地球公民基金會委託編採,出版了《堅持:後勁反五輕的未竟之路》一書,喚醒了她的童年記憶,今年開始編採《旬味》,她以食材為媒介,敘說高雄土地的故事,封面以豐富色彩繪出高雄物產,一攤開就變成海報,引起讀者極大的閱讀與收集興趣。

  廖于瑋喜愛的高雄農產數不完。像是美濃紅豆,家家戶戶都會耕種,自己吃或是拿來做紅龜粿餡料,極富地方風味;長於楠梓仙溪旁的杉林南瓜,吹拂著山上含有大量水氣與礦物質的風,香甜好吃;碩大圓潤的甲仙芋頭,則是日本時期為了讓樟腦工人吃飽,特地引進的檳榔心芋品種。藉由《旬味》的採訪,她一步步踏遍高雄,深入了解高雄多元的文化、物產與族群,她也要將這豐富的印象,透過細膩的圖文,繪入眾多讀者的腦海中。

Profile廖于瑋
 
1976年生,台中人。大學就讀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碩士為東華大學環境政策所,熱衷於有人群關懷的土地與有土地連結的食材。現為透南風工作室創辦人、高雄市農業局刊物《旬味》主編,長期投入社區營造、文化紀錄、活動企劃、雜誌編採、在地食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