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期刊

當期期刊
7652次

【Cover Story封面故事】夜光農場 黃雅娟

夜光農場 黃雅娟

學農    人生不設限

我在工會擔任秘書25年,先生是30年資深公務員,公婆留下的農園就租給鄰田,原以為這就是我最想要的人生:生活規律、經濟穩定、不需像公婆一樣為作物四季傷神。但隨著年紀漸長,回歸土地的念想卻愈來愈濃烈,於是利用假日和晚上時間,開始學農事。我們種田像養孩子一樣,不給自己壓力,邊做邊學邊實驗,竟也漸漸「玩」出心得來。現在我很明白:別給自己設限,人生可以比想像的更豐富、更精彩!

慣行耕作,收成後批給糧商,是上一代人的產銷模式,然而我們務農不是為了維生,而是想實踐理念,作法上有很大的改變。四分地拿來種水稻,一分地種植抗旱抗蟲力強的紅鬚玉米、洛神、秋葵,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雜草太多就人工除草,除不完就停止施肥,希望把雜草「活活餓死」,有時也會放鴨子幫忙清除福壽螺。收成的稻穀以日曬緩緩逼出水分,賦予米飯陽光的香氣、Q彈口感及環保減碳的食農意義。

記得有一年感染稻熱病,稻株枯萎倒伏,沒經驗的我們不知所措,乾脆隨它去,心想少收一點就算了,只在隔年插秧時,將間距拉開保持通風,結果沒想到,稻熱病從此沒再發生過。
有人說這叫「無為而治」,也有人歸因是新手的運氣,但我認為土地跟人一樣,有充分的時間休養生息,有足夠的空間伸展肢體,不用施肥吃藥,身體自然健康,這也是我們堅持一年只種一期稻作的原因。

半農半X的生活實驗

剛開始賣米當然也是一竅不通,用夾鏈袋裝著一小包米就當成商品。靠著與農友資訊交流,我學行銷、設計、包裝,學烹飪、植物染。看現代消費者普遍不太愛吃飯,食米量年年下降,於是開始學手作米麴、鹽麴、味噌、甘酒等米製加工品,和農友用「稻米+花生」合作推出糙米麩,用大樹鳳梨研發純米鳳梨酥,下一步想試做米饅頭,希望吸引更多人了解國產米的營養美味,真的值得多吃一碗飯。

從有冷氣吹的辦公室走到田區彎下腰耕作,的確有過掙扎。但我以前只愛逛街血拚,現在卻能驕傲笑稱自己「十項全能」了。未來我想申請綠色標章、有機認證、拓展食農教育場域⋯⋯夢想還有很多很多呢。人生轉個彎,我看見了更棒的自己!

 

型農私房料理-菜飯、寶寶粥

白米洗淨,將數種蔬菜(蔬菜葉菜類、根莖類均可)洗淨刨絲或切細段,加水、撒少許鹽,入鍋煮熟即為菜飯;如沒吃完,可再加水或雞湯,也可打入雞蛋拌勻,以小火熬煮成糜狀,就是純天然無添加、營養美味的寶寶粥。

 

■Profile 型農 型農 黃雅娟
66年次
高苑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
0936360990
aa940217tw@yahoo.com.tw
Facebook粉絲專頁:Farm Luminous
高雄市鳥松區神農路48巷13-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