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期刊

當期期刊
22244次

【People跨界推薦】惡地農夫 梁舒婷、林信成

我們與「惡」的距離

惡地農夫 梁舒婷、林信成

高雄優秀農產濟濟,各區都有代表作物,香蕉想到旗山,提起芭樂想到燕巢、阿蓮,還有美濃小番茄、內門龍眼。「其實這些作物田寮也都有生產,而且質量俱佳,但大多數人想到的卻只有貧瘠荒涼的惡地,但田寮不只這樣。」。梁舒婷、林信成說:「如何讓田寮的好讓更多人知道,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梁舒婷、林信成讀建築藝術卻轉身投入社區工作,源於就學期間常有機會到各社區進行田調,促使他們看見了自己家鄉的困境。「人們為了月世界而來,拍照打卡吃吃土雞城就離開,帶動地方發展有限。」梁舒婷在田寮土生土長,母親熱心公共事務,連帶影響了她自覺對家鄉也有不容旁貸的責任。畢業後進入崇德社區發展協會從老人照顧服務、推動社會福利工作做起。先生林信成則運用建築專長,使用在地的刺竹為建材,與大學生合作將廢棄候車亭改建為社區商店,一點一滴改變社區風貌。

惡地產業的提燈引路者

台灣泥岩惡地北起玉井,南至燕巢,長約三十公里、八公里寬,高雄境內橫跨燕巢、田寮、內門三區。「我們覺得不能在單一社區單打獨鬥,必須走出去連結更多夥伴,一起推動惡地產業。」兩人創立「惡地農夫」工作室,首波推動友善種植地瓜,號召遊客參與,沒想到迎來「人生最大的挫折」。「不是人不來,是地瓜種不起來!」林信成苦笑:「地瓜那麼普遍,我還以為很容易,低估了耕作的難度。」

不給自己氣餒的餘地,兩人接下梁家爸媽打算不做的早餐店,賣起咖啡三明治,以此為據點,推出遊程導覽、黃麻染布、地瓜點心DIY、小農蔬果市集,也與田寮國小鄉土課程合作文史解說調查,從小培養孩子們的在地意識、家鄉認同,讓早餐店成為遊客體驗惡地生活、導覽服務與社區活動中心的複合型商店,就像在惡地上點起一盞暖燈,帶動社區迤邐前行

然而好不容易挺過疫情的早餐店卻不敵少子化的衝擊,已於去年春天正式歇業;外環道完工後,進來田寮的人車更少,整個社區彷彿比以前更寥落。林信成、梁舒婷一邊教課,一邊參與《台灣惡地誌》書寫,高雄泥岩惡地地質公園成立後,將運用在地食材,推出新的遊程體驗:春天地瓜奶昔,夏天越式芒果春捲,冬天醃漬小番茄。

「社區是地景保育的支柱,我們不會放棄。」惡地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有竹編、流竹、文武藝陣文化,更有一群積極守護的在地居民。「田寮不只是田寮,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惡地平台。」兩人常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書中的話來自勉:「一旦當你真心渴望,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Profile
梁舒婷 /

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惡地農夫工作室負責人、岡山社大講師、2023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獎首獎《臺灣惡地誌》共同作者。

林信成 /

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創意創作組、惡地農夫工作室專案設計師、正修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