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期刊

當期期刊
9221次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鬍鬚蕭農場 魏秀玲、蕭滎

鬍鬚蕭農場  魏秀玲、蕭滎 

務農夫婦  吃苦當吃補

朋友聽到我和先生在山上種敏豆都覺得不可思議,畢竟現在很多人連敏豆、菜豆、醜豆、豌豆都分不清,又怎麼會購買呢?我們覺得,雖然歸農蔚為風潮,但種田畢竟不是追求時髦趕流行,農民會衡量農地環境條件與自身的專長、人力等因素來決定要種什麼,所以什麼作物都有人種。敏豆四季皆有產出且比一般葉菜耐存放,是頗有人氣的家常菜;選擇敏豆也映照了我們看待務農的態度:不需紅爆賺爆,一步一腳印,農字這條路,就能細水長流!


我和先生在海拔三、四百公尺的六龜山區搭棚架種植小黃瓜。由於小黃瓜不適合連作,採收期結束後,便運用既有的棚架和殘餘的肥份種植豆科的敏豆,省工、改善連作障礙,也能增加收入來源。剛開始我們在植株幼苗期就以完全不施化學肥料與農藥的無毒方式栽培,卻發現長出來的豆莢顆粒小、口感差,幾次嘗試後找到折衷平衡的方法,就是以有機資材搭配安全用藥,抑制病蟲害發生的密度,蔬果健康生長,品質安全,產量也能達到水準,畢竟要有質量俱佳的作物收成,才能長久經營,這就是務農者不能不考慮到的農業現實面。
山林之廣  永遠有路

我們的作物單純:三分地的蔬菜輪作加上兩公頃的芒果、蓮霧,光這樣已忙到一日不得閒。作物種類少的好處是成本、人力需求較低,適合小型農園,缺點是很難組成蔬菜箱做宅配,只能交給拍賣市場,因此農民沒有決定售價的話語權。種田像賭博,有時菜金有時菜土,市場行情不好時,一箱蔬菜扣掉運費、抽成後所剩無幾,有時讓人沮喪到很想乾脆耕鋤算了。最近疫情猛烈,行口、盤商紛紛確診,敏豆銷售頓時卡關,我嘗試在社群貼出「鬍鬚蕭敏豆」品牌訊息,希望吸引消費者直接跟農夫買,沒想到迴響意外熱烈,甚至還有團購媽媽和鹽酥雞業者下單搶購!

放眼望去,四周都是果園,只有我們種植蔬菜,因作物生長收成期有落差,很難與其他農友輪工支援,頗有單打獨鬥的寂寞感,還好首度自產自銷很順利,讓我信心倍增。未來打算多管齊下,跨出六龜到大樹種玉荷包,自家農園則試種子彈蓮霧、酪梨,也想規劃農園體驗。務農看天吃飯,有時看似山窮水盡疑無路,但只要不放棄,隨時都有機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型農私房料理- 零碳足跡炒敏豆
新鮮敏豆洗淨後切小段,抓一把大蒜熱油爆香,放入敏豆,灑點鹽、嗆點米酒,大火快速翻炒幾下就可起鍋,不需醃漬也不多加調味,這正是「產地到餐桌」百分百「零碳足跡」的料理,也是農家特有的幸福味。
 

■Profile 型農 魏秀玲

65年次/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0911-162-445
emmawey1976@gmail.com
Facebook粉絲專頁:六龜鬍鬚蕭農場
高雄市六龜區荖濃里
 

■Profile 型農 蕭滎

62年次/
樹德科技大學生活產品設計系/
0929-027-130
shoin1737@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