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期刊

當期期刊
12415次

【Reading 新農閱事】山裏食:以食為引,走進高雄山間廚房

山裏食

以食為引,走進高雄山間廚房

資料提供|裏路文化

山,滋養萬物,既是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相依共存的森林樂園,對人類來說,更是一座充滿各種物產食材、無物不鮮的大地廚房。高雄市高山面積佔比超過百分之五十,每一座大大小小的山,從山腳、到山裡,就像一處處各自具備獨特個性的灶腳,引人入勝。

例如美濃小春日和的料理手藝與田園生活,讓人好生嚮往;杉林日光小林社區的居民以公廨元素打造日光廚房,設置民族植物園做為貯放延續文化與記憶的種子庫;六龜寶來檨仔腳的大灶餐連結了四季風味;茂林谷深處有處「得恩谷」,魯凱青年以紅藜養酵母,將山蘇等部落食材加入麵包,山谷裡飄來的烘焙香氣特別不一樣。在山裡,料理火源往往不是快速爐和瓦斯,山林的柴火有自己的慢溫煮法,有著來自山的深刻訊息,提醒你無需急躁,必須耐心花上時間「等待」,等候休養生息,等待季節使果樹成熟,等候雨水,也等待陽光,時間到了,山會把當季的豐盈呈現在你面前。

 
透過料理和手作  獲得山的款待

本書從「淺山」往「深山」方向前進,以兩大篇章,帶領讀者看見高雄各區不同地理環境樣貌中孕育料理的場所、烹煮人文風土的所在,包括以泥土砌成的爐火窯、獨力建造的土團屋、自在耕種香草葉菜的小農園,也能看見因風災遷離原鄉、而重新以家鄉作物啟動生命活力的部落廚房,從餐桌上領略部落媽媽如何連結大地媽媽的土地智慧。

除了來自山林的料理食材,陪伴餐桌的手作器物,源自泥土、稻梗、礦石和原木,植物纖維的編織和染色,山林的自然形貌以各種農藝手作技術進入人們的生活,陶碗、植物染布、廢柴再生、傳承文化的織作與雕刻……透過火、藉由手,自然土石皆以另一種生命風景循環在飲食日常裡。
 

淺山、深山篇章末尾,各穿插一位帶路人的親山路線,以更理解高雄山林的視角,跟著帶路人認識動植物生態、溪水河川、人與聚落的故事。最後篇章則藉由餐飲領域中不同的料理人展現,分享各自擅長的風格餐食,認識來自高雄山林的食材故事,以及透過他們的料理又如何交集出創意美味,感受山的廚房其實與你、我很親近。

閱讀這本書,就像像翻越行走一條O字型的山行路線。我們往山裏走,繞了一圈,終究要回到自己安住的所在。讓我們以食為引,探訪一處處與山林氣息相通的廚房,深入自然料理、手藝餐桌,一路行經高雄的山野,請保持謝意和敬意,品嚐食物、品味生活。
 
出版社:裏路文化

作者:謝欣珈等

定價: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