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香記:高雄山城香料地圖
電影《香料共和國》(A Touch of Spice)有句名言:「生命不能沒有香料,就像大地沒有太陽;生活和食物一樣,要加油添醋才豐富善美。」「裡高雄」軸線上的六龜、茂林到美濃、大樹,滋潤的風土不僅催生出芒果、鳳梨、荔枝,還有各種國產特色香草香料植物各據一方,流動的空氣彷彿天然擴香,山風所及,滿路盡幽香。
香料是採集植物的種籽或根莖枝幹或花葉果實等部位,乾燥再磨成粉末使用的一種調味料,看不見,卻是各種料理的不可或缺。印度、中國等古國西元前兩、三千年就有使用胡椒、丁香等多種香料煉藥、烹煮食物的紀錄。
原民系:尋找屬於部落的香氣
地處亞熱帶的台灣,香料生產規模雖遠不及歐亞古國,但島嶼豐富的地形土壤與氣候環境,依舊孕育出充滿特色的在地香草香料植物。在蔥、薑、蒜、辣椒、紫蘇、香菜、九層塔⋯⋯傳入台灣之前,島上最早的居住者——原住民族就是善於將原生香料植蔬運用於烹煮、保鮮、防腐甚至於治病的生活智慧王,從口味到香氣,成為辨識不同族群的暗號密碼,
像是邵族部落會用食茱萸(刺蔥)醃漬、煮湯,泰雅族人認為山胡椒是祖靈留下的神聖食材,用於料理可去腥解膩、提振食慾,還能防腐,和人產生爭執不快時,喝下山胡椒水有鎮靜心神效果。布農族、排灣族人會將羅氏鹽膚木果實表皮薄薄的鹽分採下來當作鹽的替代品;魯凱族把大葉楠的果實曬乾研磨當作味精使用,把土肉桂稱為「香水」,放入食物提甘增鮮。獵人們上山打獵時常常會採集香料植物的果實,回家後做成項鍊或香包,送給孩子們祈福保平安。
香料是幫襯部落料理風味的最佳綠葉:淡淡融入生薑微辛風味的樹豆芋頭湯;點綴點點刺蔥的烤雞、紅藜飯;馬告香濃烈撲鼻的手工漢堡;茅草包裹著假酸漿葉、小米vaqu或芋頭粉、豬肉煮熟的吉拿富質地清爽、風味淡泊。「香料麵包」則是「吃在地」食潮下的新趨勢,六龜「蝶svongvong」烘焙主廚像個「調香人」,創造一款麵包前,會先上山挑選屬於部落的香氣,個性鮮明的「部落麵包」包括紅藜牛奶刺蔥吐司、馬告黑橄欖佛卡夏、馬告紅蔾法國長棍、月桃貝果、土肉桂黑糖貝果、土肉桂歐包⋯⋯因此發想而來。用現代歐包手法佐以土生土長的香料,讓這裡的麵包餐點富含原生山林的自然粗獷氣息,咬開入口,揉碎的刺蔥、馬告、山肉桂清香炸裂,吸引每個行經台廿七線六龜大津路段的人車都忍不住想停下來飲杯咖啡,一定還要再外帶幾款香料麵包才不枉此行。
本產系:黑白胡椒本為一體
胡椒原產於南印度,傳說是眾神賜予人類的寶物,香氣與滋味之美,引爆歐洲國家對東方香料群島的渴望。為了尋找這價值直逼黃金的香料,冒險家們親自揚帆出海踏查,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第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貿易航路都因它而起。如今尋找胡椒不需遠征原產地,就在六龜獅山,在金煌芒果樹、龍眼樹、波羅蜜的蔽天濃蔭之間,叢生著串串橙紅、盈綠的胡椒漿果,密集厚實的重量拽著莖葉下彎垂墜到地面。在台灣,胡椒大多是乾燥或磨粉後進口,胡椒鮮果還真不多見。農場主人陳裕隆隨手摘下幾顆胡椒果讓來客嚐嚐,一波微辣辛香從鼻腔竄出直撲腦門,直接嗆醒午後昏昏欲睡的神經。
一九三七年日本人便從印尼引進胡椒在台灣試種,但始終沒有成功。一九七四年政府委託屏東農專在台中、屏東、高雄六龜繼續研究試種。陳裕隆說,當時父親陳振山判斷胡椒病蟲害少、適合無毒種植,更重要的是,如果種得起來,在國內就是「孤門獨市」,經濟潛力驚人。於是向屏東農專教授許博文取得胡椒苗,在自家金煌芒果園多次嘗試,發現原產於熱帶的胡椒移植到熱帶季風型氣候的六龜,種在樹下的半日照環境存活率最高,同時改用扦插育苗法,讓原本十年才能長成的胡椒樹,縮短到十個月左右就能開花結果,成為台灣最早成功培育出本產胡椒的先驅,是全台規模最大的胡椒產地,連日本沖繩農家都慕名而來,為獅山的胡椒奇蹟嘖嘖稱歎。
胡椒果熟時呈鮮紅色,晒乾或烘乾轉黑就是黑胡椒,把果皮泡軟、搓洗去除就是白胡椒。陳裕隆表示,白胡椒沒有甜甜的外皮果肉包覆,只剩下含胡椒鹼等辣味成分的果核,風味比黑胡椒明顯嗆烈。除了胡椒粉、胡椒粒自產自銷,陳家兩代三人也研發出極富在地特色的胡椒風味大餐:胡椒烤雞、胡椒香腸、胡椒蝦、生胡椒炒豬肚、胡椒炒三層肉、胡椒豬肚湯、胡椒雞湯等,深秋季節寒意漸起,夠濃夠嗆的胡椒料理別有一種勾引食慾、將吃食氣氛拉到沸點的魔力,吃完全身不火辣生香,也難。
歐風系:被鳳荔田包圍的芳香秘境
二OO五年,許多人未識香草為何物,軍旅退伍的黃崇博與當報社編輯的哥哥黃崇謙卻相中香草市場潛能,頂著被當成「肖仔」的勇氣,率先在高雄大樹專業種植香草,創立「雅植歐洲香草園」,推廣香草入菜、進入生活,為南台灣第一個香草產銷班。原木紅磚搭建的「雅植」有如一頁大高雄的「香」野傳奇,即便被整片鳳梨田包圍隱匿,也依舊是香草迷來高雄必要朝聖的秘境。
黃崇謙曾說,用好香草,料理就對味。迷迭香烤鮭魚肚、迷迭香烤雞腿、馬郁蘭啤酒燉牛肉是自薦招牌經典;來過多次的人有時會換澎湖小卷佐泰式香草醬、孜然翁阪豬佐玫瑰岩鹽嘗新;「愛麵族」的心頭好則是紫蘇茄汁、羅勒松子燻雞義大利麵。前菜沙拉佐以新鮮薄荷加上鳳梨果醬拌打的醬汁,餐後一杯薄荷放鬆茶、玫瑰養顏茶、茴香舒暢茶、香茅綠茶,用生鮮清芬的香氣收尾,堪稱完美ending。
南洋系:香料無國界
如果台菜香料代表是蔥、薑、蒜、紅蔥頭,歐洲是迷迭香、薰衣草、羅勒、鼠尾草;那麼打開「香料群島」東南亞地區的香料譜,用「族繁不及備載」來形容真是一點不誇張。在高屏交界的美濃吉洋里,座落著「素可泰」泰國滇緬香草農場,鬱鬱蒼蒼,遍地栽植著香蘭、南薑、香茅、珠茄、手指薑、羅望子、檸檬葉、綠麻椒、大田花菁、卡菲爾檸檬⋯⋯在農場主人蘿拉悉心照料下,種類多樣、帶著混血氣質的香草大軍移駐南台灣,重新長出娉娉婷婷的模樣。
一九六一年,國民政府撤回滇緬金三角地區的反共孤軍與眷屬,分別安置到桃園忠貞新村、南投仁愛博望新村,以及高雄美濃精功、成功新村、屏東里港定遠、信國社區合併為「滇緬四村」,安置了六百多人。半個多世紀過去,孤軍後代將這片荖濃溪畔的石灘地,填地造莊成美麗寧謐的社區,異鄉成故里。
蘿拉是種過香蕉的旗山姑娘,早年因家族經商長住泰國,曾跟著皇族廚娘學菜,以一手精湛泰菜廚藝聞名僑界。一次偶然造訪美濃吉洋里,看到遍植熟悉的東南亞香草植物,才發現此地「四國九族在一村」的獨特景況:居民分別來自中國雲南、緬甸撣邦、泰國清萊與泰國東邊的寮國邊境,族群涵蓋擺夷(傣族)、哈尼、布朗、拉祜、景頗、佤族、苗族、瑤族、儸儸(彝族),宛如「台版金三角」。「頓時錯覺好似回到了清邁老家。」
「金三角」指中國雲南與緬甸、泰國、寮國三國邊境的未定界,窮山惡地食材匱乏,常就地取用在地生長的香草來烹調佐食,融合出辣裡微酸、清鮮爽揚的「雲泰緬味」。這群新移民把邊境鄉味帶來台灣,在美濃南端落地生根,成為美濃客家菜之外、「在地Mix異域」特色強烈的料理新豐味。無論是二O二三年精功社區傾全村之力操辦「孔雀宴」十數道豪華大菜的百家百味、社區日常小店「雲南李家米干」的招牌米干、椒麻雞、燻肉干巴、涼拌豆干,抑或是「素可泰」農場調製的蝦醬、打拋醬、綠咖哩拌醬、檸檬魚蒸醬⋯⋯都是南洋系香草鮮、酸、香、辣淋漓完美的平衡展現,異域落地生根的文化根源與遙遠鄉愁,在舌尖上團圓療癒。
Info
斯斯葛野式餐廳/高雄市茂林區林巷13-5號/0981-494-772
蝶svongvong/高雄市六龜區大津里2號/0989-198-923
獅山胡椒園/高雄市六龜區新發里獅山78號/07-679-1798(需預約)
精功社區發展協會/高雄市美濃區成功新村27-1號/07-683-2724(需事先洽詢)
雲南李家米干/高雄市美濃區成功新村27-5號/0989-935-190
泰泰風香草農場/高雄市美濃區吉洋里/高雄市前鎮區中華五路770巷42號/07-536-1236(需預約)
雅植歐洲香草園/高雄市大樹區中山路134巷45-5號/07-65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