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寶山,找茶去
山茶長在深山人未識,早期族人都叫它「苦苦的樹」,只有口渴、中暑或脹氣時才會去摘茶葉咀嚼緩解症狀,日治時期看日本人慎重的把茶葉用熱水泡開品嚐,才知道茶 ucia是貴重的作物。當時外公有遠見,巡山時將茶樹小苗摘下,種在自己田裡,被大家笑「種那個幹嘛~又不會生果子,葉子又那麼苦。」然而當時留下的茶種讓現在部落真正成了「寶山」,來到這裡,愛茶人都捨不得空手而返。
族人和滿山茶樹共存上百年,卻不諳製茶,只能採收茶菁賣給製茶廠,任人坐地喊價;八八風災後,政府輔導製茶,媽媽是唯一留到最後學成的人,但缺乏品牌概念,跑展攤每次攤名都不一樣,有時「媽媽茶園」,有時「寶山櫻花茶園」,別說消費者記不住,連自家人都快搞糊塗。我決定回家幫忙,對我來說,務農不是工作,而是回到原來的生活,自然又熟悉。
高山上的茶香檳
山茶野生於山林大地,我盡力茶園維持原始自然野放的生態。茶樹、果樹與林木蟲草共生,以濃密植被保水,用自然農法讓生物鏈如常的繁衍生息,讓山茶保有最原始天然的滋味。製茶方面,我們以古法手工揉捻、手工炒茶,雖然產量不大但口碑很好,紅茶還榮獲高雄市第一屆原生山茶評鑑比賽金質獎。
從事護理工作十多年,我深知健康的重要。幾年前參加發酵課程,第一次接觸紅茶、糖、紅茶菌發酵的紅茶菌菇,試著以山茶為基底,加入紅茶菌菇發酵製成純粹天然的康普茶,它就像原住民的醃肉、日本味噌、韓國泡菜同樣屬於「用真食物發酵」的健康食品,酸甜、細緻氣泡口感就像香檳一樣甜美。跑攤時,我會加上氣泡水、水果讓消費者嚐鮮,試著改變人們對傳統茶品的思維,也讓飲用山茶有更趣味、創新、時尚的多元選擇。
我常想,黑鮪魚有拍賣市場,如果山茶也有自己的拍賣機制,那該有多好。桃源、六龜、茂林、甲仙、那瑪夏,高雄五個茶區各有風味特色,「高雄茶」有強大實力能與台灣其他知名茶區一較高下的。期盼部落未來能有自己的製茶廠,讓族人辛苦種的茶能掛著自家品牌上架,希望透過山茶,吸引人們克服路程的迢遠與交通的不便走進山林,桃源的好,要讓更多人知道!
型農私房料理-康普茶醃泡菜
將高麗菜洗淨剝成片狀,加鹽抓醃殺青,然後沖掉鹽分,加入紅蘿蔔絲、糖、康普茶醋醃漬約兩天即可食用,Q軟清甜,爽口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