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是做隔熱紙的工程公司老闆,從早忙到晚、假日也得工作的結果,就是幾乎沒有家庭生活,當時總想:「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隨著年紀漸長,擔心往後更難轉型、錯過更多陪伴家人的時間,決定趁40歲前還有體力時回路竹務農,重返小時候在阿公木瓜園當小幫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美好時光。
鄉下孩子「一回家務農就上手」?沒這麼簡單。想到以前一個颱風過境、整園作物泡湯的慘痛記憶,我採納前輩的建議從事養鵝,風雨再大,至少還有一個「寮仔」可遮擋;而相較於需要下重本投入土地設備的養雞業,養鵝門檻相對低,更適合中年白手起家的新手。
鵝價有每日交易行情,價格公開透明,不必擔心供銷問題,最大風險在於雛鵝到成鵝這段照顧過程,生物環境中充滿許多肉眼看不見的病毒,像是禽流感,一旦染疫,全場幾乎宣告「去了了」,絕對需要悉心照料。像雛鵝怕冷,我就裝設保溫燈,牠們習慣一隻隻疊著取暖,為了不讓底下的鵝被壓死,我得一隻隻抱起來移到保溫燈旁,如此周而復始折騰一整夜,持續到牠們熟悉環境為止。大部分鵝農用稻草當飼料,我是去果菜市場找裁切剩餘的生鮮葉菜,而且是全聯、好市多這些大廠的供應商,果菜通常經過較嚴格的農藥品管,有些甚至是有機菜,這都是我的養成率總比別人高出兩成的主因。
結合光電,發展養鵝新商模
有些雛鵝先天發育不良被當成「損耗」處理,我會另隔一個小空間當「育嬰室」慢慢飼養。其實這些鵝就算養大,售價也只有五分之一,但就像馬太福音說的:「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火把,祂不吹滅。」生命不能輕易放棄,是我的原則,有時養成率超過百分百,就是拜這些「格外品」意外安然長大所賜。
一隻鵝動輒重達十台斤以上,是鵝肉很難進入家庭廚房的原因;自產自銷、發展食農教育,就得有更大的鵝場和分切作業空間,那是我的終極目標。在那之前,我準備和光電業者合作種電,攤提養鵝成本,讓環境、農業、發電取得三贏。「養鵝結合綠能」是極具潛力的方向,我感覺那個充滿衝勁的自己又回來了!希望二十年內可以新創五個養鵝場,畫大餅又何妨?有夢,才有未來!
型農私房料理-鹽水鵝
把鵝肉放入鍋中,加水加鹽,大火煮滾後燜四十分鐘,起鍋泡冷水,切片後把煮鵝湯汁淋上去,肉甜味鮮,簡單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