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期刊

當期期刊
12428次

【Global Eye 農業風向球】Food Hub Project 地產地食為己任

Food Hub Project

地產地食為己任

在日本的山陵地帶,從農人口高齡化、因後繼無人而荒廢的田地日益增多,更衍生出野生動物危害居民安全的困擾,隨著日本推動地方創生政策,不少偏鄉聚落開始吸引外地人移居、在當地創造新事業。Food Hub Project成立於二O一六年,以德島縣神山町為範圍,推動在地生產、在地購買與在地飲食的循環模式,將神山的農業與飲食文化傳承給下一代。
 
日本德島縣神山町當地農民平均年齡為七十一歲,在地政府單位與居民眼見人口外移導致農業產業日漸凋零,為了守護農業與農民,讓代代相傳的產業資源與景觀能夠傳承到下一代,神山町公所與居民共同成立Food Hub Project公司,以當地栽種的農產品為食材,經營餐廳、麵包店及店鋪,創造當地居民與觀光客能在當地享用及消費的機會,將農業生產、食品加工與餐飲服務的經濟收益留在當地。
 
 
Food Hub Project執行長真鍋太一出生於愛媛縣,二O一四年與太太一起移居到神山町,二O一五年在一場地方振興的活動中與當地農民白桃茂相識,成為創立Food Hub Project的機緣。白桃茂出生於神山町,種植稻米與果樹,從農超過三十年,兒子白桃薰則在地方政府任職十五年,二O二一年屆退,任職時期即有感於當地農業存續的危機,開始提倡「地產地食」的理念,目前兩人分別擔任公司的農業指導顧問與農業長。
 
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

三個人的共同理念是把每個微小的細節連結在一起,盡可能去創造當地農作物在當地被購買與食用的機會,只要透過少量生產與小量消費,將農業與居民的生活串聯在一起,就能讓神山在地的農業能傳續下去。

Food Hub Project致力於在町內建立「培育、實作、飲食、連結」的循環模式。「培育」指的是推動對社會有貢獻的農業,種植稻米、小麥、蔬菜與果樹等作物,總面積為四點五公頃,並且輔導來自大阪、奈良等地有志從事農業的青年在當地學習農業技術並協助從農,讓農業後繼有人;「實作」與「飲食」則是蒐集、累積在地的鄉土料理與飲食文化資料,以大自然為師,辦理相關的課程與推果活動,讓當地生活者一起動手做、一起吃的過程,「連結」當地的傳統文化與現代人的生活經驗。

 

他們將公司劃分為三個部門,農業部門負責農業生產、新進農民培育與農地管理;飲食部門是主要營收來源,負責經營食堂、麵包店、商店與銷售蔬菜;食育部門負責開發加工品與推廣飲食教育,透過行銷活動連結在神山町的學校與居民,傳承神山的飲食文化。

竈屋  產食率超過60%
是用磚頭砌成、燒柴火的煮飯設備,將食堂命名為「竈屋」,不僅有懷舊之意,更有意將食堂打造成為左鄰右舍日常聚集、閒話家常的場所。竈屋使用當地食材作麵包與料理,也銷售蔬菜、豆腐以及用傳統手藝自製的調味醬料與農產加工品。店內的桌椅、餐具不僅使用當地的杉木製作而成,更定期公告「當週產食率」,說明那一週食材總量內,來自町內生產的比例。一般德島縣的學校營養午餐自給率大約為二○到五○%,竈屋則是長期維持在五○%以上。
 
用町內價取代直接減價

竈屋平日的客人以當地居民為主、周末則有許多外縣市的客人前來用餐,開業以來,不少在地居民表示自己減少了開車到德島市區購物的頻率。秉持著由在地人支持農業永續的初衷,讓在地消費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習慣,凡是在當地居住、就學或是就業的人出示相關證明,並繳交三百日圓入會費,就能入會成為「神山味之友」,到食堂用餐即可以低於一般售價的「町內價格」,享用一飯、一湯、五道小菜的午餐定食。

竈屋不僅提供料理,同時扮演推動食農教育的角色。白桃茂指導神領國小的學生自己種稻、施肥與除草,並且辦理手作加工品的體驗活動,讓小朋友自己動手把收成的米做成麻糬來銷售。蔬菜採收後可以送到食堂,隔天到食堂用餐,就能吃到自己種的蔬菜做的料理,打造全方位的學習體驗過程,讓小孩購透過實作,了解產地到餐桌的過程,連結農業與生活。

 
竈屋新聞報  公開地產地食情報

不少當地居民是不太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高齡者,為了推廣地產地食的理念,創辦竈屋新聞報,同時發行紙本與電子版本,紙本報紙會夾在德島當地的報紙一起配送給當地住戶,也可以在店裡索閱,發行份數為五千份。內容包括工作團隊以第一人稱來敘述田園日記、食譜分享、料理製作趣事、蔬菜品種、食育活動設計等。

Food Hub Project獲得越來越多人的認同,成功建立起農業與飲食的區域循環體系,二○一八年獲得日本優良設計獎金獎的肯定,一路以來始終不忘初衷,以推動地產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