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期刊

當期期刊
8639次

【跨界推薦 People】跨領域的複合式人生 文史工作者 謝榮祥

 

跨領域的複合式人生

文史工作者 謝榮祥

手工霜淇淋生產 step by step:1.曬芝麻、打芝麻、篩芝麻。2.小火冒炒一小時。3.用研磨機打成肉醬。4.將霜淇淋基底粉。5.放入霜淇淋製作機,降溫攪拌半小時。6.濃郁美味的霜淇淋。

 

翻開海汕文化工作室負責人謝榮祥的經歷,就像一幅台灣地圖縮影,跨域而精彩。成長於高雄農漁村,就讀高雄高工,而後北上打拚,在台北市電影片商公會學習電影編導,在電影業與廣告業待了十八年,民國七十九年因為要照顧家中長輩而返鄉,因緣際會接觸到紀錄片拍攝,開始關注公共議題,再踏入文史、生態、地質、導覽、創作等領域。時光悠悠而過,猛一回首,人生竟也橫跨了好多不同領域。然而他說他此生所有知識基礎,都來自於高雄這片土地與故鄉人情,返回高雄工作,把興趣與所學回饋家鄉,這條路不僅愈走愈廣闊,而且樂此不疲。

 

半農半漁 成長跨領域

謝榮祥在林園汕尾出生,四歲時搬到旗津,成長過程可說是「半農半漁」。小時候曾幫助長輩在蔗園務農,在那個甘蔗只能上繳會社的年代,小小的他曾調皮的與玩伴躲在甘蔗園偷吃甘蔗。小學時,海邊就是他的寶庫,他會在海邊用繩索釣螃蟹、抓魚,也到文蛤田幫人家撿西施舌,撿一斤賺取十二元,「那時候一碗麵才兩塊元,撿個兩三斤就是一筆大收入了。」真是又甜又苦的童年回憶。

農村與漁村交替的歷程,成為他成長中的豐沛養分。例如小時候阿公曾教他用白帶魚頭做出形態逼真的白鷺鷥當成玩具,沒想到長大後,這種古法做出來的白鷺鷥玩具已成了展場上的稀奇文物;還有旗津的潮間帶由遠至近、由深至淺,一年四季各有哪些海洋生物,花身雞魚、紅花蛤、斯氏蟬蟹等一干蝦蟹魚貝會分布在哪兒,都刻印在他腦海中。兒時的漁村往事雋永有味、件件歷歷在目,都成了他在教學、研究與創作上的重要元素。

 

從電影廣告到文史生態 多元呈現

回高雄開始接觸公共事務後,他用報導文學、攝影、歌曲創作等方式來記錄所愛家鄉的一切。有一次到美濃,當地農民曾說過一句智慧之語令他印象非常深刻:「從農,是為了修補人與天地的關係。」他總覺得,回到高雄工作,也許某種程度也是修補他與故鄉之間的關係。以前在台北用來拍攝五光十色大都會的鏡頭,轉為以柴山的美、鄉土教學、環境議題、旗津發展等為拍攝主題;開始執筆寫下與環境相關的企劃草案、環境說明書、建設研究報告;出版過旗津的導覽圖冊,寫過將高雄三十八區地名串在一起的歌曲。

對謝榮祥來說,一方土養一方人,高雄各處都有值得觀察的現象,有可以學習的經驗,有寶可挖。例如以前的社會,不是從農就是捕魚,在個性上形成很鮮明的對比:農民依循自然定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生活安土重遷;漁民出海,則像是把一條命背在背上,「出海像丟掉,回來像撿到」,個性上自然多了幾分與大自然搏鬥的冒險精神。

夏日炎炎,謝榮祥仍然腳步不停歇,穿梭於地質、文史與土地關懷之中。興之所至,他會造訪梓官魚市場吃頓豐盛海鮮、到左營的高雄物產館買支清甜不膩的金鑽鳳梨冰棒,或者趁著金鑽鳳梨盛產的季節,到大樹龍目社區吃啞巴冰,加些鳳梨豆豉在啞巴冰上,是他的自創吃法,鹹甜爽口,頗為消暑。他的飲食態度與人生哲學如出一轍:跨域搭配、美好融合,來自土地的每一刻當下,都是最好的寶藏、最好的餽贈。

 

謝榮祥

Profile

文史工作者--謝榮祥

謝榮祥 高雄高工畢業、台北市電影片商公會電影編導班、高研班結業,1995年創立海汕文化工作室,曾出版《沙汕之島–旗津導覽圖冊》。長期從事生態研究觀察、導覽解說、教學影像、各類標本研究、文史考證、研究(貝類、化石、陶瓷),為地方累積文化資產及促進高雄文化的提昇,解決地方公共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