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娟來自高雄鳥松區世代務農的農家世家,田野與泥土曾是她兒時最熟悉的世界,但這位年輕時曾認為農業有點無聊的女子,卻在一場人生的轉折中,成為有機農業的堅定實踐者,推動自然飲食,讓土地與人心在她的努力下展現嶄新的生命力。
黃淑娟的故事並非一開始就與「自然」牢牢相扣。她在中興大學農業科系畢業後,並未直接投身農業,而是選擇進入餐飲業,開啟了五、六年的城市生活。那段時間,她在一家國際餐飲品牌擔任管理幹部,工作順利、薪資穩定,飲食消費在她眼中僅僅是一項經濟活動。當時的她,完全無法想像未來的自己會與有機農業產生深刻連結。
這一切的轉變,來自一場危機。她的大兒子因為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多次嘗試藥物治療卻始終反覆發作。這讓黃淑娟深感無助,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身為農家子女的她透過政府推動的漂鳥計劃參與有機農業班而開啟了有機農法和自然飲食的概念。當時也為了兒子的健康,她帶領全家人一起改變飲食習慣,從飲食中移除一切化學加工食品,轉向純天然的食材。一段時間後,她驚喜地發現,兒子的皮膚問題不藥而癒,全家人的體力、精神狀態也明顯改善。「那是我人生的轉捩點,從那一刻起,我開始重新審視飲食與土地的關係。」
後來淑娟與先生孩子移居北投經由社大課程首度認識了秀明自然農法,彷彿醍醐灌頂一般,淑娟對自然農法的憧憬與好奇愈加強烈,黃淑娟毅然決定實踐自然的生活方式,將南部家裡閒置的土地重新整理,返鄉開始實驗有機耕種。很幸運地淑娟在南部也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好,在一次次實際有機耕種中累積經驗,她逐漸摸索出適合自己土地的耕作方式。然而有機農業並非易事。少了化學肥料與農藥的輔助,除草、防治病蟲害、土壤管理都需加倍細心與耐心。「每一次的風吹雨打,每一株作物的枯萎,都是一場學習。」黃淑娟回憶起最初的困難,語氣中卻沒有遺憾,只有深刻的感恩。因為她明白,這樣的辛勞換來的,是土地的復甦,是食物的純淨,也是對消費者健康的承諾。
十一年來,黃淑娟除了從生產走向推廣,更將有機飲食的理念融入社區生活,連結更多人參與自然的循環。她不僅經營自家農場,還透過講座與社區活動,教育更多家庭認識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她說:「只要我們願意相信自然,它一定會以更好的方式回報我們。」
在黃淑娟的田地裡,作物是健康的,土地是豐盈的,而她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信念如何改變人生的最佳註腳。
黃淑娟的故事並非一開始就與「自然」牢牢相扣。她在中興大學農業科系畢業後,並未直接投身農業,而是選擇進入餐飲業,開啟了五、六年的城市生活。那段時間,她在一家國際餐飲品牌擔任管理幹部,工作順利、薪資穩定,飲食消費在她眼中僅僅是一項經濟活動。當時的她,完全無法想像未來的自己會與有機農業產生深刻連結。
這一切的轉變,來自一場危機。她的大兒子因為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多次嘗試藥物治療卻始終反覆發作。這讓黃淑娟深感無助,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身為農家子女的她透過政府推動的漂鳥計劃參與有機農業班而開啟了有機農法和自然飲食的概念。當時也為了兒子的健康,她帶領全家人一起改變飲食習慣,從飲食中移除一切化學加工食品,轉向純天然的食材。一段時間後,她驚喜地發現,兒子的皮膚問題不藥而癒,全家人的體力、精神狀態也明顯改善。「那是我人生的轉捩點,從那一刻起,我開始重新審視飲食與土地的關係。」
後來淑娟與先生孩子移居北投經由社大課程首度認識了秀明自然農法,彷彿醍醐灌頂一般,淑娟對自然農法的憧憬與好奇愈加強烈,黃淑娟毅然決定實踐自然的生活方式,將南部家裡閒置的土地重新整理,返鄉開始實驗有機耕種。很幸運地淑娟在南部也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好,在一次次實際有機耕種中累積經驗,她逐漸摸索出適合自己土地的耕作方式。然而有機農業並非易事。少了化學肥料與農藥的輔助,除草、防治病蟲害、土壤管理都需加倍細心與耐心。「每一次的風吹雨打,每一株作物的枯萎,都是一場學習。」黃淑娟回憶起最初的困難,語氣中卻沒有遺憾,只有深刻的感恩。因為她明白,這樣的辛勞換來的,是土地的復甦,是食物的純淨,也是對消費者健康的承諾。
十一年來,黃淑娟除了從生產走向推廣,更將有機飲食的理念融入社區生活,連結更多人參與自然的循環。她不僅經營自家農場,還透過講座與社區活動,教育更多家庭認識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她說:「只要我們願意相信自然,它一定會以更好的方式回報我們。」
在黃淑娟的田地裡,作物是健康的,土地是豐盈的,而她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信念如何改變人生的最佳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