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食大進擊
愈在地 愈國際
日本傳統飲食文化「和食」在二O一三年經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登錄為無形文化遺產,是繼法國料理、地中海料理、墨西哥傳統美食、土耳其傳統美食後成功登錄的第五項遺產。日本政府希望以此為契機,促進農漁產品出口、日式餐廳佈局全球,吸引國外遊客造訪日本、品嚐料理,同時也鼓勵日本人積極傳承與創新日本料理。

關於「和食」的四大特色,在日本農林水產省的網站是這樣是陳述的:其一為「尊重多樣且新鮮的食材原味」,日本國土南北狹長、豐富的自然資源孕育出各地鄉土料理;其二為「營養均衡帶來健康飲食生活」,如三菜一湯搭配傳統醬料與發酵食品;其三為「展現自然與四季美學」,無論是運用當季花草枝葉擺盤、或是隨季節更換佈置與餐具顏色,用餐情境適切展現當季氛圍,其四則是「緊扣節慶習俗」,如除夕夜要吃蕎麥麵、新年要吃御節料理等習俗,用飲食凝聚情感。秉持對大自然的尊敬以及日本傳統精神展現出的文化,正是「和食」得以申遺成功的主因。
:::
和食魅力 風靡全球
在農林水產省的努力之下,申遺成功後世界各國的日本餐廳數量從二O一三年的五萬五千家到二O一八年增加為十一萬八千家,日本農漁產品及食品的出口額從五千五百億日圓成長為八千零七十一億日圓,訪日外國遊客人數及旅遊消費額也成長了二到三倍。
:::
面面俱到的和食教育戰略
在國內,農林水產省則是策略性地希望將和食文化推廣到下一代。二O一六年起舉辦工作坊、講座、成立「在家吃和食」網站(現更名為「美味的和食物語))分享和食資訊與圖文素材,讓育兒父母、營養師多了解和食內涵,並且針對不同對象的使用需求,彙編食育及日本料理的學習手冊。
從競賽過程體驗和食內涵
二O一六年起舉辦「全國兒童和食王爭霸賽」,繪畫比賽限一到三年級參加,四到六年級則以二至三人為一組,參加和食王分區競賽,從全國八區獲勝的隊伍才能進入決賽,進行主題演講及和食與鄉土料理的「心、技、體」競技,「心」是比知識問答,「技」是比賽用筷子夾豆子、「體」則是盲測料理,第四屆起增加幼兒也可參加的攝影比賽,第五屆因應疫情則調整為「留給未來的日本鄉土料理」YouTube影片競賽與「我喜歡的和食」Instagram攝影比賽。
:::
地方菜 傳承給下一代的珍貴滋味
為了讓地方特色料理得以留下紀錄及加以運用,農林水產省建置「我們的地方菜」網頁,提供中文、英語、泰語與西班牙語版本,介紹日本各地的鄉土料理、選用食材、發展脈絡、供應時節、保存方式及食譜,目前日本四十七個都道府縣總計有一千三百六十五道鄉土料理進行登錄。
:::
和食文化繼承者培訓
針對幼稚園與國小的教職員、營養師,二O一九年起舉辦「和食文化繼承者培訓」,分成基本科目、實踐科目以及報告發表等三階段進行,推動至今已有超過五百名學員取得各縣市政府頒發的合格證書,成為各地的和食推廣大使,持續參加和食交流的相關活動、取得並分享相關情報。
:::
家家戶戶 來吃日本菜
依據農林水產省針對一千位育兒父母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一般人對於日本料理的觀感是健康、營養均衡與蔬菜份量充足,但也存在準備上費時耗力、口味重等負面印象,針對一般民眾的食育調查中也發現有近五成的民眾,並沒有從上一代身上傳承到家庭日式料理的作法與吃法。
家庭日式料理指的是餐食中有米飯、湯、配菜的組合以及使用醬油、味增等日本傳統調味料。由於個人飲食的偏好多半奠基於童年時期的飲食經驗,所以要讓和食文化能代代相傳,讓小孩在味覺發展時期累積對於日式料理的味覺記憶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在外食盛行、各國料理風行的環境下,為了減輕育兒父母準備日本料理的壓力、願意動手嘗試,二O一八年起推動「來吃日本菜」計畫,舉凡開發日本料理食譜、即食產品、設計菜單、辦理飲食體驗活動的食品製造業、餐飲業、家電業或是通路等民間企業或團體,都可以主動申請成為合作單位,通過者可以使用官方LOGO進行推廣,並透過農林水產省進行共同行銷。
計畫推動至今共有一百八十九家大小企業用行動來支持,包括日本生活用品百貨LOFT舉辦日本料理道具展、羅森便利商店推出日本鍋物料理包、產經新聞社舉辦全國學生日本料理食譜開發競賽等各種多元形式。
:::
社群行銷 擴散和食知識與內涵
二O一九年起農林水產省將每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訂為「和食日」,並將當月訂為和食推廣月集中宣傳。由公務員自行企劃及擔綱演出的農林水産省YouTube頻道「BUZZ MAFF」,平時即以幽默的影片分享公務員日常趣事與農業議題,目前已累績16.6萬人訂閱,針對和食議題曾以公務員PK、脫口秀、壽司盲測、料理挑戰等方式發佈推廣影片,其中《單身男子的電子鍋日常》更是創下高達40萬人次的點閱率。
日本和食成為無形文化遺產後成功取得國際關注,同時也促進了國內對於日本料理文化的保護與認同,以文化傳承的概念推動和食飲食教育,再透過各類活動與社群行銷傳遞和食內涵,進而達到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