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遊攻略

台十七線的茄萣、永安、彌陀、梓官等沿海漁鄉,每年一到年尾,都會已地方特色食材為主題舉辦美食慶典,蔚為盛事。

彌陀彌羅港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張哲男表示,魚塭的宗教信仰主要是拜地基主,即地主公,除了每月農曆十六固定祭拜之外,年終的作牙拜拜尤其重要,在傳統習俗上,魚塭業者會在冬天「關擋門」之際,宴請雇工和鄰居,有敦親睦鄰的意義,這也是各漁鄉慶典活動都選在冬天舉辦的一大主因。


 

一魚多吃攏好味

  食蔬啖果,當令最好,來到漁鄉之一的彌陀,別忘了嚐嚐虱目魚,彌陀是高雄虱目魚主要產地當地居民將海邊窪地進水處築堤挖掘成魚塭,以深堵式鹹水技術養殖魚蝦,總養殖面積近六百公頃,虱目魚佔了一半以上。晚夏到冬季是虱目魚主要收成季節,天氣愈冷,油脂愈豐美,等著大啖魚鮮的各路饕客早已磨刀霍霍,調煮好的虱目魚肉細緻腴嫩,魚皮彈牙爽Q,湯頭清鮮毫無腥味,怎麼吃,都叫人傾倒。

 

 

  對本地漁家來說,虱目魚既是日常料理,也可以款待貴客的主菜。早年都是一整尾直接吃,顯得大器,魚肚邊肉質最嫩但細刺極多,一不小心便容易「如鯁在喉」,因此愛吃它的人並不多。還好後來有巧手師傅想出「無刺虱目魚」吃法,先將魚刺剔除,再依照部位分別料理,果然大受歡迎。虱目魚吃法多多,除了鱗片、魚鰓、膽之外,從頭到尾都能吃,魚頭可紅燒,魚腸油煎,魚皮煮湯,魚肉打成漿製成魚丸、黑輪,連魚骨也能拿來熬高湯,吃時可搭配滷白菜、滷筍絲、滷苦瓜等台味小菜,讓人忍不住想一尾接一尾,體驗「簡單最美」的南台灣美食滋味。

 

靠海最近的惡地

 

  高雄惡地形全台知名,唯一濱海的惡地,就位於彌陀漯底山。漯底山海拔僅五十三公尺,卻是彌陀最高點,民國九十五年前為軍事禁區,早期對於彌陀人與周邊的岡山、阿蓮人而言,漯底山就像是一座不起眼卻神秘的小山丘,直到山下發現南部最後一層史前文化—蔦松文化層遺址,緊接著軍方撤哨,真實面貌才終於曝光。
 

 

  漯底山的惡地由泥火山噴冒出的泥漿所堆積形成,裸露的泥質岩層被雨水沖蝕,造成山坡陡峻、表層土壤乾裂鬆動,高雄乾雨季明顯,使得侵蝕地形更明顯,猶如一座座尖銳的小山,惡地含水性極差,植物不易著生,只有瓊麻及外來種的銀合歡適應良好。此地與田寮、阿蓮、燕巢最大的不同在於,木棧道處就蜿蜒在大小泥岩山群間,能近距離欣賞荒蕪蒼涼、線條崢嶸的惡地之美,那種「月世界就在你身邊」的貼身真實感非常明確,如果不是山下就是熱鬧的彌陀街景,還真讓人有身在月球的異時空之感。

 

共看歸帆的漁鄉幸福

 

  除了虱目魚,彌陀還以三大傳統產業著稱:皮影戲、斗笠、草蓆。皮影戲名列台灣三大偶戲之一,在早期農業社會有其休閒價值與社教功能,集中於南部地區,如今全高雄僅彌陀復興閣、東華兩團維持正常運作。早年盛行於廟口、戲院的皮影戲,如今只在本地各類慶典活動才有機會演出,是一窺這百年歷史古老藝術堂奧的絕佳機會。

 

  彌陀一百多年前便開始了斗笠編製產業,除了高雄本地,台中、台南、屏東等地也有極大的銷售量,當年成功嶺每年六十萬斗笠都是彌陀供應的,盛極一時,近年卻受到農業衰退及中國製斗笠低價進逼的影響,生產量銳減;草蓆也面臨同樣危機,整個彌陀僅剩一家仍在營業。還好教育界接手,讓在地國中小學生進入社區、學習斗笠編製;草蓆則另闢觀光工廠,透過DIY輕鬆玩樂形式吸引年輕一輩,讓瀕絕的地方產業得以代代傳承。
 

 

  來漁港想親近大海,除了搭船暢遊藍色公路,海岸光廊是更親民的去處,設有船型觀景台、親水河道、涼亭、沙坑嬉戲區,黃昏是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刻,陽光退位,星月登場,居民三三兩兩或散步、釣魚,或等待夕陽、共看歸帆,是一種漁鄉才有的幸福想望。

 

這個也好玩

離島非離島.旗津小步旅

離島非離島.旗津小步旅

南高雄的魚米之鄉

南高雄的魚米之鄉

南方有佳果

南方有佳果

田寮月世界

田寮月世界

紅豆生大寮

紅豆生大寮

鳳山古城一日散策

鳳山古城一日散策

我在那瑪夏,天氣晴

我在那瑪夏,天氣晴

杉林 森之旅

杉林 森之旅

回清單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