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期期刊

【Travel 高雄小旅行】紅豆生大寮 此物最相思

紅豆生大寮  此物最相思


高雄農業有多強?就算農地與工業區混生共居,環境考驗比別人嚴苛,然而勤耕之下,農作物們依然蓬勃熾盛地竄出一片天,例如仁武的菱角、林園的火龍果、大社的蜜棗、芭樂;有些質量之優享譽全國,大寮紅豆便是其一,種植面積、產量居全台第二,更是全國最早取得生產履歷驗證的品牌紅豆。

流域面積全台第一大河的高屏溪自玉山山脈發源,飛躍澎湃穿過內門丘陵地帶後,沖刷出一大片肥沃遼闊的溪埔地。清朝渡海移墾的漢人發現這片溪岸沃土雖然利於農耕,雨季卻常爆發河道氾濫,為了便於隨時帶著家當老小逃命,於是用蘆葦、蔗葉搭建臨時寮舍暫居,聚落多以「寮」起名,溪埔寮、潮州寮、頂大寮、下大寮是其中四個較大的聚落,日治時期便合稱「大寮」沿用至今。

大寮曾經盛行一句俗諺:「嫁山仔頂郎,免驚淹大水。」意指早年大寮女兒盼望嫁到高地村莊,以擺脫長年水患夢魘。還好曹公圳大寮支圳民國廿二年(昭和八年)完工通水,灌溉區域從北邊的義和村往南延伸到溪寮、琉球、上寮、大寮、三隆、翁園、永芳村,大寮從此只取高屏溪「載舟」之利,而不需再忍受水患「覆舟」之苦。土地也開始有了精心的耕耘,七O年代之前,原本以糧食作物稻米為主,後來開始轉型經濟作物香蕉、鳳梨,近年雜糧類的毛豆、紅豆異軍突起,大寮紅豆甚至佔全高雄九成產量。

山清水奇  滿山十里皆紅豆

大寮以台二十九線省道為界,公路以西是廠辦林立的大發工業區,公路以東與屏東縣萬丹鄉接壤的溪寮、琉球、上寮、大寮以及三隆、翁園是紅豆主要栽植區。每年九月中旬到國慶日左右,二期稻作完成收割,南部天氣涼爽而不陰雨溼冷,農民會把握這一年中氣候最穩定舒適的精華時刻,利用冬閒水田的地力,在一期稻作前種植短期作物,稱為秋裡作或冬季裡作,大寮最具代表性的裡作作物,就是紅豆。

紅豆不耐多雨、不喜高溫,土壤尤為關鍵。大寮地處高屏溪沖積平原,河床砂質壤土富含有機質、排水佳,一株紅豆可長出數十個豆莢,種出來的高雄八號(紅蜜)顆粒飽滿、豆粒小、皮薄肉飽不空心,風味甜香濃郁;高雄九號(紅寶)色呈鮮紅、大顆圓潤、煮後口感鬆軟細緻。為了突破民眾對紅豆施灑農藥的負面印象,大寮區農會倡導以生物防治法處理病蟲害,採收時不使用除草劑,改以自然乾燥採收,用時間換取環境的守護與紅豆品質,二OO七年,紅豆產銷第一班取得全國最早具備產銷履歷的紅豆,申請「紅晶鑚」商品專利證明,每顆紅豆都可追溯安全生產過程,而且不需像進口紅豆需以「拋光」遮瑕,大寮紅豆從豆莢中取出時,表面會附著薄薄一層豆莢內的果粉,就像質地清爽薄透的妝容,天生自然,就很美。

清朝光緒年間出版的《全台遊記》紀錄了作者池志徵當年所見的紅豆田:「山水清奇,田土膏美,滿山十里皆紅豆。」寫的雖是桃園,卻也是今時紅豆南國的真實寫照。每年十二月後,滿掛豆莢的紅豆田從大寮、美濃綿延到屏東新園、萬丹,在深冬降臨前,農民依然在田間忙碌穿梭,在產業道路上驅車奔波,馬不停蹄戮力耕作,善用土地的智慧和勃發的工作熱力,展露無遺。

田野間的紅元寶

大寮是高雄除了仁武之外、唯一還專種或輪種菱角的地區。如果你也曾疑惑:「明明菱角是黑的,為何有一首歌叫《採紅菱》?」不妨到大寮拷潭里保福宮後方的沼澤濕地走走,這裡是大寮菱角田最集中的區塊,農民通常在傍晚氣溫較低時來採收,別看約莫指尖大的白色菱角小花不起眼,底下往往能產出一大顆紅元寶般的菱角,水盆裡,剛採摘的菱角還沒氧化,外殼亮紅,正是菱角原色。

台灣菱角分為中國種的四角菱與台灣種的兩角菱兩大類,前者口感軟潤,七月採收,後者口感酥鬆,九月中旬開始採收。在大寮種了數十年菱角的「菱角阿嬤」說,兩種菱角最大的差別,在於四角菱多了兩個彎角,採收後須加工去殼才能販售,只能做料理,無法清蒸或水煮當零嘴,因此大家都種植兩角菱。說著忍不住嘆氣:「也就剩下這麼幾塊菱角田了。」雖然種菱角技術門檻不高,但利潤也薄,收成時還得長時間站立水中彎腰採摘,非常辛苦,「後繼無人」的窘境比其他作物更嚴峻。別說《採紅菱》歌裡「郎有情呀妹有意」浪漫情景早成絕唱,再過幾年,也許連眼前這幅「江南可採菱,菱葉何田田」悠然景象,也只能在詩詞裡回味再三了。


 

大自然植物魔法書

水煮菱角鬆軟香甜好吃,菱角殼則是極佳染料素材。走進力行路跳蚤夜市,一幢磚砌人字形垂脊、水泥山牆的老建築坐落在重重舊物中,古典氣質依然出眾,那是在高雄仕紳陳中和一九O三年創設的「新興製糖合資會社山仔頂製糖所」殘址,當年為台灣人第一個創設的製糖所,歷經數次拆除,在愛家園協會與當地居民協力搶救下,總算留下當年製糖所倉庫辦公室,以開設農食手作課程、人文歷史講座的方式,重新進入地方居民的生活。

協會規劃的農食手作課程,宛如大寮田間作物的縮影。像是大寮拷潭、內坑盛產鳳梨,產期進入尾聲時,便規劃鳳梨纖維編繩、鳳梨葉片手抄紙課程;九月進入菱角季,剝下的菱角殼經過水煮溶解成染液,能浸染出縹緲朦朧的灰白色,展現農作物食用之外的農業新契機,課程一推出就秒殺。講師林順義笑說,不只大寮菱角,林園洋蔥,大樹荔枝、澄清湖區的欖仁葉,旗津海岸的木麻黃,以及農村四處可見的蓖麻葉,花、草、樹木、莖、葉、果實等不同部位能染出不同美麗色澤。「這就是自然界色彩魔法的魅力:自然雅致、獨一無二。」

現以農業生產著稱的大寮,五、六O年代曾是群集十五家工廠的製磚重鎮。台灣早期窯體分為目仔窯(登窯)、八卦窯(輪窯),忠義國小旁的瑞榮紅磚工廠屬目仔窯,一目即一室,每間窯室相通,燒製時產生的熱能,能透過煙囪「分享」到其他窯室,節省能源。忠義派出所後方的共益磚窯廠一九四九年創立,採八卦窯形式,共有十八個半圓馬蹄形的窯洞,可一邊放入土胚、一邊燒窯,再從另一邊出貨,也是省時省力的智慧設計。可惜兩窯目前都陷入荒蕪,被高大雜木從窯頂竄出佔據的共益磚窯廠,看起來就像動畫中被遺忘的「天空之城」,與同屬八卦窯但受到國定古蹟保護的中都磚窯廠、以及同樣位於高屏溪鐵橋旁依然每天開窯生產的三和瓦窯比起來,大寮磚仔窯際遇落寞,不知何日才能再現燒火煙飄揚的歷史風光。

姓氏是維繫家族根源血緣的重要符號,台灣有許多「雙姓」,背後都有一段傳承香火或報恩的故事,成為辨識度極高的「地方姓」,例如高雄的「張簡」、雲林的「張廖」、桃園的「范姜」,大寮正是「張簡」姓氏的原鄉。傳說早年孤兒簡潤德被善心員外張進興收養,長大後入贅,由於張家無子,簡潤德便讓八個兒子一半姓張、一半歸本姓簡,豈料兒子們常為姓氏爭論,簡潤德索性通通改成雙姓「張簡」,從此家事太平,並繁衍成為大寮大姓。張簡家族人才輩出,最知名的是乾隆卅六年(一七七一年)高中武舉的張簡魁,位於鳳林一路的故居以紅磚砌築,右前方有一座武舉人專有的石砌旗杆座,可見當年權威。

相較於武舉人故居建築的蕭瑟,潮寮村吳家古厝完美詮釋了「老屋新用」的創新可能。二進落式的閩南傳統建築,前、後落分別由一對師徒施作,年輕的徒弟求勝心切,從屋脊拼貼、屋簷邊角到窗框花紋費盡設計心思,每一處都是歷史時空的語言:古厝牆壁是就近取材的貝殼砂,屋脊上有日治時期表現友好的日本國旗,前落六角形窗戶鐵條在二戰時被日軍鋸去當槍砲用,戰後才用木條改裝⋯⋯原味保存的豪門大宅,無論走到哪個時代,一樣風華非凡。

雖然大寮不是以觀光著稱的鄉鎮,大寮自行車道以及捷運大寮站旁的漢餅文化館卻總能吸引遊客慕名而來。大寮自行車道所在位置是台糖五分車的舊鐵道,穿越三隆、琉球、翁園、溪寮四個里,老一輩大寮人小時候常在這裡沿著鐵軌追火車,從車上偷抽一截甘蔗來吃,現代遊客則騎鐵馬沿車道悠哉穿梭在大寮的聚落、農田間,感受秋日溫煦的微風陽光,然後到街上買紅豆車輪餅,到農會超市採購紅晶鑽紅豆回家熬甜湯,想省工的人選擇現成可食的紅豆冰淇淋、蜜紅豆,或是到漢餅文化館親自手作綠豆椪,嚐嚐紅豆蛋黃酥、鳳梨酥,佐一杯現沖咖啡,大寮紅豆的甜香,是一日旅行之後,最棒的犒賞。